不久前正是“處暑”節氣,處暑又是秋天里的第2個節氣。恰逢這時三伏天已經過去了,意味著炎熱的夏季要結束了,逐漸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季。處暑的氣候特點是由熱轉涼,晝夜溫差大。但華南地區仍能感受到“秋老虎”的余威,氣溫和濕毒較高。
盡管暑熱開始減退,停留在人體內的濕熱還是很重。所以養生大計萬萬不能松懈,我們要趕在天涼之前把夏病治好,將濕毒“掃地出門”。同樣,順應自然氣候的規律,人體內的陰陽盛衰也隨之轉換,進入秋天后人的陽氣就會慢慢減弱,為了防止陽氣不足,要注意養陽氣。所以處暑的養生重點是:養陰護陽。
想要排毒祛濕,還可以通過艾灸或按摩穴位達到通調百絡,簡單易上手。艾灸,就是利用艾葉等制成艾灸材料,再通過產生艾熱刺激體表的穴位或特定部位,從而調整人體生理功能,從而防治疾病,屬于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與針灸有相近之處。
如果在節氣時刺激人體的關鍵經穴,會讓經絡中的氣血循環加快,調節陰陽平衡。但孕婦要格外留意,因為有些穴位是孕婦的禁忌,不宜亂按摩。
秋冬季其中一個主要的經穴就是關元,關元處于人體下腹部的正中線上,臍中下三寸。灸關元的功能是為了補腎培元、溫陽固脫,有強壯身體的作用,但是孕婦要慎灸慎按。
除了關元穴,還可灸下面這幾個經穴。
風池穴:位于頸部枕骨下,斜方肌上部外緣與胸鎖乳突肌上端后緣之間的凹陷處。它的功效是通經活絡,對頭痛、感冒、熱病、落枕、鼻炎、高血壓等有幫助。
委中穴:位于人體的腘橫紋中點,就是膝蓋后面的腘窩正中。按摩刺灸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對中暑、胃腸炎、腰背痛、小便不利有一定的作用。但體質虛寒、氣血不足、孕婦等人群不宜點刺或灸此穴位。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中指)處。灸足三里穴有調理脾胃、驅除下肢寒氣的功效,能夠補中益氣、止瀉、止痛、促進食欲、安神、生發胃氣、燥化脾濕。
涌泉穴:位于在足底部,蜷足時大拇指骨頭下面的陷處。有“腎經第一大穴”、“長壽不老穴”之稱的涌泉穴有溫陽益氣、通絡活血的功效。對昏厥、中暑、頭暈、咽喉腫痛、便秘、宮寒、失眠等有一定的作用。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被稱為“虎口”,屬手陽明大腸經穴。具有鎮靜止痛、清熱解表的功效,可輔助調理頭痛、發熱、目赤腫痛、脘腹疼痛、牙齦炎、痛經、濕疹、手指腫痛等。但孕婦慎用。
合谷穴還是一個能急救的穴位,如果因為中暑、中風導致的昏厥,可用拇指掐患者合谷,持續2~3分鐘,進行緩解。平時的養生保健,每日也可以用艾條灸5~15分鐘。
入秋后,秋燥會逐漸增加和明顯,人體肺部容易積累各種毒素,需要經常做清肺排毒。飲食上宜多食滋陰潤肺、清熱安神的食物,還要多運動以排除夏季郁積在體內的濕熱。由于部分地區尚處于高溫暑熱,未能入秋的狀態,所以還是要做好防暑措施,根據實際的天氣變化去適當添減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