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眾多應用多靶點抑制原理的新一代抗癌藥物問世,
癌癥可能不會再成為人類健康的重大困擾。這是專家在本屆美國
腫瘤學會年會上透露的信息。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和對腫瘤發病分子機制認識的深入,以細胞受體、關鍵基因和調控分子等為“標靶”的治療手段開始進入臨床,人們稱之為“分子
靶向治療”。
這些手段包括具有靶向性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阻滯劑、針對某些特定細胞標志物的單克隆抗體、針對某些
癌癥基因和
癌癥細胞遺傳學標志的藥物、抗腫瘤血管生成的藥物、抗腫瘤疫苗和基因療法等。綜合應用這些手段的抗癌藥物被稱為“多靶點藥物”。
參加這次年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學專家孫燕教授告訴記者,近年來各大制藥公司推出的抗癌藥物,都是以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為主,抗癌新藥問世增多,研發速度加快。
“這使
癌癥對人類的危害不再像人們傳統認識的那樣大,”孫燕說。他舉例指出,美國腫瘤學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
癌癥患者治療后的5年存活率平均已達65%。在中國一些先進醫院,
癌癥患者治療后的5年存活率也達到50%以上。
孫燕認為,新問世的抗癌藥物呈現出“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特點。也就是說,不同的抗癌藥物可以治療同一種
癌癥,而一種抗癌藥物也可以治療不同的
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