羥基喜樹堿為植物類抗腫瘤藥,它通過直接破壞細胞DNA、抑制DNA聚合酶而影響DNA合成[1]。熱療是腫瘤治療的有效手段之一,它通過物理方法使被加熱者局部體溫升至40~45 ℃,從而誘導細胞凋亡。熱療與化療相配合有利于化療藥物的滲透、吸收,增加了化療的殺傷作用,同時抑制了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損傷的修復[2]。局部外敷中藥中野菊花、蒲公英、蚤休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延胡索、三七活血祛瘀、行氣止痛;黃芪補氣,托毒生肌[3]。縱觀全方,既清熱解毒、通絡止痛,又扶正補虛以清余毒,具有標本同治之妙。
對1例無手術及放、化療指征的面部巨大皮膚癌患者采用羥基喜樹堿局部注射,并配以熱療、中藥外敷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典型病例
患者,女,84歲,住院號93956,2006年7月21日因右面部巨大皮膚鱗癌放療后復發伴疼痛入院。患者既往右側顳部有一1 cm×0.5 cm紅斑狀皮損,伴有鱗片狀脫屑,未診治。近1年來,皮損處不斷增大,形成腫塊,表面破潰伴滲液,觸之易出血。切片病檢結果示:鱗癌。因患者高齡并有“高血壓病、全血減少癥”,無手術指征,僅行局部放射治療,病灶一度縮小。但近2個月來,該處快速增大,且疼痛劇烈,每日口服美施康定30 mg,3次/d,仍不能緩解。轉入本院就診時見:右側面部有一8 cm×8 cm大小凸出表皮的腫物,呈菜花樣外翻,基底部最厚處達2 cm,表面潰爛,滲液,有壞死組織,觸之易出血,潰瘍邊緣參差不齊,似蟲蝕樣,惡臭,疼痛劇烈,患者呻吟不止,伴神疲乏力,頭暈眼花,口干苦,納眠差,大便干,舌淡,苔白,脈細弱。血常規示:WBC 3.2×109/L,RBC 3.15×1012/L,Hb 86 g/L,血小板(Plt)56×109/L。因患者腫塊巨大,侵及右眼,不能手術,且全血降低不適于放療。
針對患者病情復雜且高齡、體弱等特點,筆者選擇了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的方法。具體治療如下:①局部清創剔除壞死組織,用羥基喜樹堿(黃石李時珍藥業集團武漢李時珍藥業有限公司生產)8 mg經0.9%NS 4 mL溶解后對腫塊基底部行放射狀注射,每周3次,3周為1個療程,間隔1周;②用電磁波2102型2450 MHz局部照射右面部腫塊進行熱療(保護眼睛),每周3次,3周為1個療程,間隔1周;③用中藥汁(黃芪、蒲公英、野菊花、蚤休、三七、延胡索等)局部濕敷患處,每天1次。
綜合治療進行2個療程后發現:①腫塊縮小至6.5 cm×6.5 cm,厚度變薄,最厚處由2 cm降至1 cm,滲液、滲血減少,局部干燥結痂;②疼痛明顯緩解,患者的美施康定用量減至30 mg,1次/d,精神明顯好轉,生活質量大大提高;③在行局部注射治療后患者血象未下降反而有所上升,WBC 4.9×109/L,RBC 3.5×1012/L,Hb 92 g/L,Plt 86×109/L。患者病情現已得到有效控制。
【參考文獻】
[1] 陳孝治.新編實用藥物手冊[M].第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505.
[2] 湯釗猷.現代腫瘤學[M].第2版.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483-484.
[3] 周岱翰.臨床中醫腫瘤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63-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