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靶向治療有較好的選擇性,能夠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但是人體的正常組織與
腫瘤組織之問沒有絕對的界線,當靶向藥物通過信號轉導通路直接作用于腫瘤組織的時候,正常的組織也可能受到損傷。
索拉非尼(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是第一個在歐美地區被批準治療原發性
肝癌的分子靶向藥物,國外報導的主要不良反應為腹瀉、疲乏、手足部皮膚反應、皮疹及
高血壓 ,國內不良反應報道較少,故此次報道2005年12月~2009年9月在我科經組織學/細胞學和/或影像學檢查證實為肝癌的患者應用索拉非尼(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后出現的不良反應,并簡要分析。
一般資料2005年12月~2009年9月于我科應用索拉非尼(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的原發性肝癌患者3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3例,平均年齡為57.8歲。其中經組織學/病理學證實為肝細胞型肝癌的為26例,結合影像學及AFP臨床診斷為肝癌的為4例。
我們觀察到患者出現的與應用索拉非尼(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有關的不良反應主要有手足綜合征(50%)、高血壓(33.3%)、
脫發(26.7%)、腹瀉(20%)。
索拉非尼(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引起的皮膚毒性多見,在SHARP研究,手足綜合征的發生率為21%? ,低于本次小樣本觀察(50%)。而在亞太地區的研究中 ,手足綜合征的發生率與本研究相似(45% ''US 50%)。目前發生機制尚不明確,由于皮膚角質形成細胞不表達VEGF和FLT3受體,推測可能與索拉非尼(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藥物直接毒性反應有關。由于大多數出現手足綜合征的患者對索拉非尼(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反應良好,目前認為手足綜合征的出現可能與療效預測有關 。另有3例患者出現了軀體干及四肢皮疹,為皮膚瘙癢、干燥、麻疹、脫屑,另有2例患者出現了陰囊濕疹,均未特殊處理而自行好轉。皮疹的發生率與SHARP研究 中觀察到的相似(16% VS 10%),而低于在亞太地區進行的研究。
有8名患者出現脫發,為1、2級,1名患者出現色素沉著,患者多可耐受,均未特殊處理。對于患者出現的脫發,其機制可能與阻斷毛囊黑色素干細胞或c—KIT信號傳導通路,影響了與黑色素生成有密切關系的酪氨酸激酶及其蛋白的活性。其具體的作用機制不清楚。一般患者可采取保護病變皮膚、減少對皮損的摩擦、擠壓,輕柔梳理頭皮、應用毛發營養劑等對癥處理后均有所好轉。對于瘙癢,可外用爐甘石洗劑等藥物治療,多可緩解。
由于索拉非尼(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主要在肝臟內通過細胞色素氧化酶CYP3A4介導的氧化作用分解,而抑制CYP3 A4代謝通路的鈣離子拮抗劑在治療索拉非尼(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引起的高血壓時可能會導致索拉非尼(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在患者體內蓄積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索拉非尼(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治療后可能最終激活腎素一血管緊張素一醛固酮系統,因此,降壓治療最好選擇血管緊張素Ⅱ受體轉換酶抑制劑治療;部分對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過敏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應用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治療。對應用降壓藥物后仍嚴重或持續的高血壓或出現高血壓危象的患者需對癥處理并考慮永久停用索拉非尼(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 。
(本文節選自《索拉非尼治療原發性肝癌的不良反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