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治療方案
外科手術至今仍是胃癌治療的主要手段,早期診斷、早期作胃癌根治切除手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目前多采取以手術治療為主,輔以化療、放療、免疫療法及中醫藥等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其綜合方案為:對Ⅰ期者采取根治性手術,術后予中藥,并N1則予化療并配合中藥。Ⅱ期(即T1N2M0、T2N1M0及T3N0M0)者在根治手術前短期給予中藥,術后予化療加中藥。對Ⅲ期者也應爭取手術,術前予化療及中藥,術后化療或(及)放療及長期中藥。對Ⅳ期者可試作根3式加被侵臟器聯合切除,或姑息切除改道術,亦可以中藥化療治療。
二、中醫治療
(一)辨病治療
中醫治療胃癌是在辨證論證治的基礎上,運用西醫學知識,采用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扶正與祛邪相結合的方法。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與整體有密切聯系,所以正確處理好全身與局部的關系及扶正與祛邪的關系,是胃癌中醫治療成敗的關鍵之一。既然胃癌(反胃)基本病機是中焦虛寒,下焦火衰,所以胃癌的治療原則為健脾溫胃,溫補命門。
胃癌主方:
太子參9g,炒白術2g,炮姜6g,吳茱萸12g,桂枝15g,仙靈脾15g,補骨脂12g,炮創附子30g(先煎)。
至于出現痰濕郁結、肝胃不和及氣血虧虛等證,只是胃陽不足病機的不同階段的兼證而已,治療宜以胃癌主方隨證加減。
近年來全國不少單位也各自制定了一些胃癌協定處方,在主方基礎上結合臨床表現進行加減,此法經過較長時間的觀察。證明有一定療效。如:
1.晚期胃癌方(王冠庭方) 黨參15g,黃芪15g,白術10g,薏苡仁30g,石見穿30g,蚤休12g,白花蛇舌草30g,白英30g。臨床隨證加減,水煎服1天內服完。
2.理胃化結湯(福州紅十寧醫院) 黨參15g,黃芪15g,熟地15g,秦艽15g,蓮子肉15g,白術12g,黃桂12g,茯苓12g,沙參12g,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羊肚棗10g,枸杞子9g,田七粉1.5g(沖服)。
水煎服,1天內服完。
加減:出血加紫珠草、仙鶴草各30g,金銀花9g,血余炭6g,阿膠25g;氣虛、貧血、白細胞減少,黃芪增加到30g,加用當歸9g,雞血藤30g、女貞子20g、制首烏20g;脾胃虛寒,口淡吐清水及白沫者,加高良姜12g、附子9g、肉桂3g、桂圓肉12g、砂仁10g、田三七粉6g,酌減金銀花、白英、白花蛇舌草;疼痛加延胡索9g、臺烏藥10g;口干舌燥,舌質紅絳,加麥冬、玉竹、天冬、石斛、白茅根;水腫加車前子、豬苓、茯苓皮、澤瀉。
3.健脾益腎方 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余桂清教授等以該方治療胃癌,收效明顯。他們結合中醫理論認為:晚期胃癌多有中焦虛寒,手術化療大傷元氣,極易出現命門火衰。該方力補脾腎溫養命門。從藥味而論,黨參甘平,補中益氣;白術苦而溫,健脾運濕;枸杞子甘平,滋補肝脾;女貞子甘苦微寒,滋陰益精;菟絲子甘平,補益腎氣;補骨脂辛溫,溫補命門。全方功效既補先天又補后天,補而不滯,溫而不燥,突出健脾益腎之大法。余桂清教授等在上面的闡述中,亦指明了陽氣虛弱與胃癌的關系,在治療方法上亦運用了溫陽益腎的藥物,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只是未明確提出陽氣虛為胃癌發病之根本,故溫陽藥物數量及劑量均少。通過筆者的臨床應用觀察,增加溫陽藥物數量及劑量的方劑(胃癌主方)并隨證加減在臨床已取得較好的療效,患者舌體淡胖、舌質黯紅及青紫現象,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4.錢伯文教授認為氣機失調是誘發胃癌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把理氣作為胃癌的治本之法。他理氣不避香燥,枸橘李用至24g,每獲良效。同時他認為:治胃癌不用消堅散結之法非其治出,但消堅并不等于一味濫用有毒之品,鋪當用斑蝥、馬錢子者,也宜改用天龍、露蜂房等藥性較緩者。此外,他還認為扶正對于胃癌有重大意義:①扶正有利于消堅;②扶正有利于患者接受綜合治療;③扶正有利于改善患者體質,促進康復,延長生存期。在扶正的方法上,他強調以健脾養胃為主。中醫的正氣包括陰、陽、氣、血四方面,而以陽為主,扶正宜強調溫陽。所以筆者認為治療胃癌在溫陽扶正的同時結合理氣消堅散結之法,療效會更好。
(二)辨證分型治療
根據全國中西醫結合胃癌協作組意見,胃癌應按以下6個證型分治。
1.肝胃不和型
證候:胃脘脹滿,時時作痛,串及兩脅,口苦心煩,噯氣陳腐,飲食少時或嘔吐反胃,舌苔薄黃或薄白,脈細。
治法:溫陽健脾,舒肝和胃。
方藥:胃癌主方合逍遙散加減。
2.脾胃虛寒型
證候:胃脘隱約脹痛,喜按就溫,或暮食朝吐,朝食暮吐,或食人經久仍復吐,時嘔清水,面色蒼白,肢涼神疲,或便溏浮腫,舌唇淡胖有齒痕,苔白滑潤,脈沉緩或沉細濡。
治法:溫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藥:胃癌主方。
3.胃熱傷陰型
證候:胃內灼熱,口干欲食,胃脘嘈雜,食后劇痛,五心煩熱,大便干燥,脈滑細數,舌紅少苔,或舌黃少津。
治方:養陰清熱,稍佐以溫陽(甚至不用)。
方藥;麥門冬合胃癌主方減去炮附子、補骨脂、炮姜等溫陽藥物。
4.痰濕凝結型
證候:胸悶膈滿,面黃虛腫,嘔吐痰涎,腹脹便溏,痰核累累,舌淡滑,苔滑膩。
治法:化痰散結,溫化中焦。
方藥:胃癌主方合二陳湯加減。
5.瘀毒內阻型
證候:胃脘刺痛,灼熱灼痛,食后痛劇,口干思飲,脘脹拒按,心下觸及痞塊,或有嘔血便血,肌膚枯燥甲錯,舌唇紫黯或見瘀點,脈沉弦、細澀或弦數。
治法:活血祛瘀,溫陽止痛。
方藥:胃癌主方合膈下逐瘀湯加減。
6.氣血雙虧型
證候:全身乏力,心悸氣短,頭暈目眩,面色無華,虛煩不寐,自汗盜汗,甚則陰陽兩虛,脈沉細無力,舌淡少苔。
治法:補氣養血,溫陽健脾。
方藥:胃癌主方合八珍湯加減。
以上6型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各個證型亦不一定典型地出現。隨著胃癌病情的發展,證型亦隨之變化,臨床上應根據病情變化辨證論治。
(三)專秘驗方
1.滅癌湯(張世雄) 水蛭2g,硇砂0.5g,夏枯草15g,黨參15g,木香3g,白礬3g,月石3g,紫貝齒10g,檳榔10g,玄參10g,代赭石10g,大黃5g,丹參30g,陳皮6g。
2.滅癌散(張世雄) 大黃12g,白礬20g,血竭10g,麝香1g,人中白3g,紅參20g。
3.蛋楞丸(賈壘) 白術60g,炒谷芽60g,瓦楞子60g,雞蛋殼(熔)120g,枯白礬30g,蘇羅子90g,代赭石90g。共研為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次3~6g,每日3次,黃芪煎水送下或開水送下。適用于各期胃癌。
4.蟾酥制劑 用中華干蟾皮制成50%的靜脈注射液,每次10ml加入10%或50%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緩慢靜注,每日1次,30次為一療程;也可用蟾酥皮注射液30ml加5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每天1次,連用7天,休息3天為一周期,6個周期為一療程,停藥2個月后再重復治療。并配合服用扶正中藥,每周5劑。與化療合并應用,效果更好。
5.10%鴉膽子乳劑 取4~1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總劑量為6~13g。
6.手術后調理脾胃方 生黃芪30g,焦三仙30g,黨參15g,石斛15g,陳皮10g,清半夏10g,枳殼10g,厚樸10g,雞內金10g,砂仁6g,甘草6g。自汗及虛汗多者加浮小麥、五味子、防風;陰虛者加沙參、麥冬、生地;腹脹加萊菔子、大腹皮;便干結加火麻仁;便溏加白術、云苓。
7.胃癌放療時配合治療方 北沙參30g,雞血藤30g,麥冬15g,石斛15g,竹茹15g,女貞子15g,玉竹10g,橘皮15g,木瓜15g,雞內金10g,砂仁6g,甘草6g。
(四)針炙療法
1.針刺止痛 主穴:中院、下脘、章門、脾俞、胃俞、膈俞、足三里、三陰交;配穴:豐隆、公孫、腎俞。
2.艾炙止痛 主穴:中脘、下脘、胃俞、脾俞、關元、神闕、足三里、三陰交。
3.點穴止呃 對術后頑固性呃逆或重癥患者呃逆,可按壓百會穴,患者坐臥位均可;或拇指按壓膻中穴;或按壓止呃穴、巨闕穴。
4.針刺止呃 針刺雙側內關、足三里,或針刺迎香穴,或針刺缺盆穴。
5.耳針止呃 主穴:膈、胃、肝、脾、交感;配穴:神門、皮質下、腎上腺。
6.穴位封閉止呃法 用維生素B1、B6各2ml,取雙側內關作穴位封閉,有效率在95%以上。
(五)外敷療法
1.蟾酥膏 以蟾酥、生川烏、兩面針、公丁香、肉桂、細辛、七葉一枝花、紅花等藥制成橡皮膏,外貼癌性疼痛處,24小時換藥一次,7天為一療程。
2.中藥止痛撫癌膏 三七、蚤休、元胡、黃藥子各10g,蘆根20g,川烏6g,冰片8g,紫皮大蒜100g,麝香適量。大蒜取汁,余藥研為細粉過100目篩。用大蒜汁將藥粉調成膏劑貼于痛點,或經絡壓痛部位,隔日2貼。止痛效果好,無不良反應。
(六)飲食調養
1.手術后飲食 注意預防傾倒綜合征和低血糖綜合征。傾倒綜合征主要表現是進食甜的流質10~20分鐘后,即感上腹部不適,腹部脹痛,惡心,嘔吐,腸鳴,腹瀉,全身乏力,頭暈,出汗,心慌,面部潮紅,甚至虛脫。該綜合征多可通過飲食調節控制,癥狀較重和反復發作者,應進食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做到少量多餐,進餐時避免飲用流質等液體食物,餐后最好能平臥30分鐘,餐后半小時~1小時可以飲用少量無糖液體。
術后低血糖綜合征的主要表現是進食后2~4小時,出現心慌、出汗、無力、眩暈、手震顫、饑餓感、瞌睡或虛脫。通過飲食調節來控制本綜合征的辦法是:少食多餐,進高蛋白、高脂及與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避免甜的、過熱的流質飲食。餐后平臥10~20分鐘,并準備可供口服的糖類食品以糾正低血糖。
2.化療時飲食 ①避免在藥物作用的高峰期進食。如采用靜脈給藥,最好在空腹時進行;如采用口服給藥,以飲后服用為好,因為藥物經2~3小時后吸收入血液,其濃度在到最高時,即使有消化道反應出是空腹狀態,癥狀會因此減輕。②在化療期間,進餐次數要比平時多一些,食物的性狀要稀軟易消化又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充足的熱能。即使有嘔吐,也要堅持進食,必要時可通過輸液補充能量。
3.放療時飲食 放療時可出現惡心、食欲下降,高峰時可有嘔吐,放療后期可出現腹痛及腹瀉、血象下降、免疫功能下降等。這時宜給予充足的營養和豐富的維生素,以補氣生血。常用食品有山藥、木耳、蓮子、香蕈、百合、藕、綠豆、鴨、甲魚、蚌肉、牛乳、豆腐、仁、大棗、糯米等清補食品。
三、手術治療
手術切除后病人的生存期普遍長于非手術的病例。早期胃癌根治手術后效果更好。因此,目前腫瘤界一致認為只要病人全身情況允許,無明顯的遠處轉移,應爭取早作剖腹探查,按具體情況施行根治切除,、擴大根治、姑息性切除或短路等手術療法。
(一)手術指征
凡臨床檢查無明顯轉移征象,各重要臟器無嚴重器質性病變,估計全身營養狀態、免疫功能能忍受手術者均應給予剖腹探查的機會。有時即使有遠處轉移,如鎖骨上淋巴結轉移,但患者伴有幽門梗阻、穿孔等嚴重并發癥而一般情況尚能耐受手術者,亦應予以姑息性手術的機會,以緩解癥狀,減輕痛苦。
為提高手術療效,提高術后5年存活率,除盡量選擇較早期、估計可能無遠處轉移瘤的胃癌外,還應注意同時配合抗癌化療、放療及中醫藥等綜合治療較為妥當。
(二)手術方式
1.根治性切除術 也稱為治愈性切除,即將胃癌的原發病灶連同部分胃組織及其相應區域的淋巴結一并切除,在臨床上不殘留任何癌組織,并重建消化道。因其區域淋巴結清除范圍不同而分為R0、R1、R2、R34種不同的根治手術。將第1站淋巴結(N1)全部清除的為R1手術;未將第1站淋巴結完全清除稱為R0手術,同樣清除全部第2站(N2)及第3站(N3)淋巴結者分別稱為R2、R3手術。手術切除應離腫瘤邊緣6~8cm,根治性遠側胃大部分切除術或全胃切除時,十二指腸至少切除3cm;根治性近側胃大部切除術,食道下端需切除3~5cm。
胃癌切除的范圍,目前意見尚未一致。但通過臨床資料看到,常規應用全胃切除,廣泛性淋巴結清掃,包括切除部分臟器在內的擴大根治術等,雖癌腫切除更為徹底,但死亡率和并發癥明顯增高,5年治愈率也沒有明顯提高。因此,大多主張按具體情況既徹底切除癌腫,又避免不要的擴大手術范圍,采取一般以胃大部切除為主的根治性切除術;如瘤體大、胃體癌、浸潤型癌、胃周圍淋巴結轉移多或已侵犯鄰近的某些臟器,只要無遠處轉移,仍以作根治性全胃切除以至擴大根治術為好。
2.姑息性手術 胃癌常因局部浸潤、腹膜播散、遠處淋巴結轉移或血道播散而失去根治性手術的機會,只能作姑息性手術切除以減少出血、穿孔、梗阻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姑息性切除后能減輕機體對腫瘤的負荷,有利于提高術后化療、免疫治療等綜合治療的療效。
3.短路手術 實際是姑息手術的一種。多半是癌腫處于晚期,手術探查無法切除者,多見于幽門竇胃癌、胃竇不能做姑息切除,但由于腫塊大,阻塞了胃通道而引起了幽門梗阻時,為了緩解病人癥狀,再做胃空腸吻合術。
(三)手術與中醫藥配合
經多年的臨術實踐證明,中西醫結合治療胃癌,可以取長補短,進一步提高胃癌的治療效果。手術是治療胃癌的主要手段,中醫中藥如何與手術配合,是胃癌中西醫綜合治療的重點。據大多數學者意見,手術與中醫藥綜合治療的基本原則如下:
術前:Ⅰ期,術前可不用中藥;Ⅱ期:術前可服用中藥(不超過半個月);Ⅲ~Ⅳ期,術前,術前應一直服用中藥;對無法手術的晚期病人,應以中藥(或加化療)治療為主。
術后:Ⅰ期,短期服用中藥,調理脾胃,恢復胃腸功能,促進術后體力恢復;Ⅱ期,術后服中藥一月左右,調理脾胃,補氣養血,以利康復,常規化療開始時,亦應配合中藥,以減少化療反應,增加化療效應;Ⅲ~Ⅳ期,無論根治術或姑息性手術,均應長期堅持服用中藥,時間達2~3年以上。
術前術后均宜應用充分體現針對胃癌根本病機的胃癌主方隨證加減,至于剛術后,以主要調理脾胃為主,可試用胃癌術后調理脾胃方:
黃芪30g,南北沙參各15g,陳皮10g,半夏10g,佛手10g,厚樸10g,砂仁6g,白蔻仁6g,黃精15g,雞內金10g,焦三仙各30g,甘草3g。
四、化學治療
化療應用于不能手術切除的晚期胃癌,術后癌腫復發,以及中、晚期胃癌作為以手術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的一部分,有緩解癥狀及延長生命的作用。目前對胃癌比較有效的藥物有氟尿嘧啶(5-FU)、替加氟(呋喃氟尿嘧啶,FT-207)、優福定(UFT)、絲裂霉素(MMC)、阿霉素(ADM)、卡莫司汀(BCNU)、洛莫司汀(CCNU)、司莫司汀(Me-CCNU)、阿糖胞苷(Ara-C)、順鉑(DDP)、氟胞苷(GEMZ)、羥基脲(HU)等。目前,在細胞增殖動力學理論研究進展的基礎上,采用聯合化療方案治療療效頗好。
胃癌化療的應用有術前、術中和術后等,目前臨床大多采用術后給藥的方法。
(一)術前化療
據日本東弘報道,手術前1周開始每日給患者靜脈注射MMC 0.16mg/kg,連用4天,手術日再給0.16mg/kg,其4mg置于腹腔內,其余仍予靜脈注射。臨床事實證明,術前化療可提高手術治療的療效。
(二)術中化療
手術操作可能使癌細胞逸入血液循環而導致血道播散。浸潤至漿膜外的胃癌,癌細胞易脫落而引起種植播散。除手術操作輕柔正規外,術中化療亦為防止醫源性播散的重要措施之一。胃癌術中化療常用MMC 20mg靜脈注射,翌日再靜脈注射MMC10mg。術中及術后化療者的預后均優于對照組。
另外術中化療還有一種最新發展起來的方式,即術中腹腔內溫熱化療(intraopera-tive peritoneal chyperthermia IPCH)。這種化療方法對預防胃癌術后腹腔復發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隨著人們對胃癌淋巴結轉移規律的了解,手術方法的日益完善,術后淋巴結轉移性復發率有了較大程度的降低;但與此同時,胃癌術后因腹膜遭癌細胞種植而復發的嚴重性卻日漸突出。據文獻報道,在胃癌術后復發的諸類型中,腹膜種植性復發約占50%之多,且系多數復發患者致死的直接因素。如何預防腹膜種植復發,已是腫瘤臨床工作者十分關注的問題。近10多年來,在日本等國廣泛開展的(IPCH),無論在預防或治療胃癌術后腹膜轉移和復發中,均具有明顯療效、毒副反應小和操作簡便易行的優點,已成為一種治療中晚期胃癌的重要外科輔助療法。(IPCH)的作用機制系在術中綜合應用腹腔內灌洗、溫熱效應及化療藥物以殺滅癌細胞。①溫熱對癌細胞有多重性的效應。②由于"腹膜一血漿屏障"作用,腹腔內給藥濃度可較經血管內給藥高出數倍之多。③IPCH在治療過程中所應用的大量溫熱化療藥液對腹腔進行的反復灌洗亦可對腹腔內游離癌細胞起到機械性清除作用,因而亦可明顯減少種植的機會。
IPCH適應用于胃癌患者無遠處轉移,無重要臟器嚴重質性疾病,且其原發癌灶已切除的進展期胃癌或術后腹膜復發患者。
IPCH操作方法:術完畢關腹前,仍在全麻狀態下,分別給患者頭枕冰袋,背墊涼水墊,使其體溫降至31~32℃,以避免因腹腔內升溫對神經中樞造成不良影響。分別在盆腔道格拉斯窩(直腸子宮陷凹)及左右膈下腔隙內置無菌硅膠器(內徑0.8cm,外徑1.0cm)3~5根,連接于一控溫灌洗驅動裝置。然后關腹,使灌洗驅動裝置、管道及腹腔組成一個封閉式的循環灌洗灌流系統。常用的灌流液有EL-reflac液或生理鹽水。所選用的化療藥物應不依賴于細胞增殖周期,并具有直接細胞毒作用。如絲裂霉素、順鉑和依托泊甙等。整個療程所需灌流液總量約為3 000~5 000ml,持續灌流2小時。另一方法第采取非循環灌流系統,即注入腹腔內的液體不予重復使用,經輸出管棄之。液體輸入以每分鐘100~200ml之速率進行,持續1~2小時,總量達8 000~12 000ml。腹腔輸入、輸出端液溫應分別保持在44.0~45.0℃和40.0~42.0℃之間,使腹內液溫恒定在42.0~44.0℃以確保療效和安全。
欲獲得較理想的效果,另一重要因素必須保持灌洗液與腹膜面的充分接觸,為此近來有學者提倡應用腹腔擴張器,并采用開放性灌洗,使灌入腹腔內的液體能增至10L以上,從而大大增加腹膜與液體的接觸面積,避免腹腔內存在溫熱化療的死腔。
治療過程中,應加強對患者的臨護,密切觀察腹內溫熱狀態對體內重要器官的影響,包括:①放置一組溫度計分別監測輸入、輸出端、肝腎隱窩和直腸子宮陷凹入結腸脾曲上間隙灌流液溫度,以維持輸入端液溫于44.0~45.0℃,輸出端液溫于40~42℃;②監測回心血流的溫度使不高于41℃的安全閾,可采用經肺動脈內置導管的直接測溫法或在食管下插入溫度計的間接測溫法;③心、肺功能指標,包括血壓、心率、呼吸、心臟指數及動脈血氧分壓等,并采取相應措施以維持心肺功能于正常狀態。
自IPCH應用于臨床以來,無論在預防胃癌術后腹膜復發或治療腹膜轉移均取得了較明顯的療效。對業已出現腹膜復發或轉移,并伴有癌性腹水的晚期胃癌患者,單純手術或化療多已無濟于事,但經IPCH治療后預后有所改善。IPCH宜積極倡導應用,具有很重要的臨床意義。
(三)術后化療
術后化療是胃癌最常用的綜合治療方法,術后化療多采用聯合化療。聯合化療方案的種類繁多,但一般均以5-FU及MMC為基礎藥,常用的方案有MF方案及FAM方案。
1.MF方案
MMC 8mg~10mg,靜脈注射,第1天;
5-FU 500~750mg,靜脈滴注,第1~5天。
每28天重復一周期,4~5個周期為一療程,2年內用3個療程。
2.FAM方案
MMC 8mg~10mg,靜脈注射,第1天;
ADM 50mg,靜脈注射,第1、29天;
5-FU 500~750mg,靜脈滴注,第1、8、29、36天。
序貫用藥,6個月為一療程。
其他方案基本上都是以上方案中個別藥物的加減和調整。
(四)腹腔灌注化療
用于腹腔臟器及淋巴結有轉移者。可用以MMC為主的化療方案,即MMC 80~100mg,5-FU 1 000~1 500mg,對有腹水者溶于40~60ml生理鹽水中,注射于腹腔,對無腹水者溶于1 500ml生理鹽水中注射,注射后2小時內令患者分別采取仰臥、俯臥,左、右側臥位,每個體位10~15分鐘,根據情況還可改變為頭低腳高或頭高腳低位。灌注化療藥物同時注入地塞米松10mg、速尿60~100mg,654-2 20~30mg,1個月為一周期。
現山東省腫瘤防治研究院及山東省聊城市中醫醫院腫瘤中心一般應用:
5-FU 500mg,靜脈滴注,第1~5天;
DDP 40mg,靜脈滴注,第4~6天;
VP-16 200mg,靜脈滴注,第1~3天。
或:5-FU 500mg,靜脈滴注,第1~5天;
DDP 20mg,靜脈滴注,第1~5天;
VP-16 100mg,靜脈滴注,第1~5天。
均可配合MMC8mg,靜脈注射,第1、8天。
臨床觀察表明,這種化療方案療效較好。
(五)化療與中醫藥配合
1.中醫藥的化療增效作用 中醫藥的應用可提高癌組織對化療的敏感性,保護正常組織免受化療的損害,從而減輕毒副作用,是提高腫瘤治療的重要途徑。從臨床研究中發現某些中藥對化療具有增效作用,使化療見效快,效力增加。筆者應用復方丹參配合化療治療胃癌,發現近期療效有所提高。
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報道,以健脾益腎沖劑,配合MFV方案治療Ⅲ期胃癌病人,其中治療1年以上303例,存活300例,1年生存率99.01%;治療3年以上者238例存活184例,3年生存率為77.31%;治療5年以上者191例,存活102例,5年生存率為53.4%;與同期手術加化療的Ⅲ期胃癌相比較,其生存率顯著提高。潘明繼報道以益氣健脾湯加化療治療40例Ⅲ胃癌病人,其5年生存率為48%。此外,臨床研究還證實,扶正抗癌方、人參香茶片、升血湯等中藥制劑或復方有類似的提高胃癌患者遠期生存率的治療效果。
2.中醫藥防治胃癌化療副反應 因對胃癌術后或者未能手術者的主要治療手段為化療,化療的副作用眾所周知,如何減輕化療的毒副作用,與最終治療的成敗有極大的關系。
北京中醫醫院腫瘤科應用有健脾益氣、滋補肝腎作用的升血湯(生黃芪、太子參、白術、茯苓、雞血藤、女貞子、枸杞子、菟絲子等)防治化學藥物引起的毒副反應,證明升血湯能減輕化療所引起的消化道反應;保護和增強患者的免疫功能,使患者NK細胞活性、TH和細胞及TH/TS的均有提高;防治化學藥物引起的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癥;改善腫瘤患者的小腸吸收功能并調節胃腸排空運動。
福建潘明繼等通過健脾益氣湯加減配合化療,對化療毒副反應的防治作用,發現中藥加化療組患者的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的出現率、脫發、肝功能損害、免疫抑制以及血象下降等毒性反應的出現機會,均顯著低于單項化療組。當胃癌化療病人出現腹瀉時,可以參苓白術散及四神丸加減,常用藥有:黨參15g,白術9g,茯苓9g,焦苡米30g(包煎),肉豆蔻9g,吳茱萸9g,補骨脂9g,訶子肉9g等。對于胃癌化療引起的惡心、嘔吐,如嘔吐酸水或苦水者,多屬胃熱之證,宜以炒陳皮、姜半夏、茯苓、竹茹、黃連、麥冬、枇杷葉,水煎服;如嘔吐清水、涼水者,多為脾胃虛寒之證,宜用炒陳皮、姜半夏、茯苓、炙甘草、黨參、丁香、柿蒂等加減。
五、放射治療
胃癌的放療,目前較多應用于術前及術中,術后效果不好,多不采用。
1.術前放療適應證及特點 ①經各種檢查已查明無肝轉移及較廣泛的腹膜播散;②腫瘤及區域淋巴結能包括在照射范圍內;③術前放療可以殺死和抑制胃癌的細胞,使癌腫縮小,便于切除。④術前放療可使癌灶被結締組織包裹而不突破胃漿膜面,減少由于手術操作而造成的癌細胞腹腔種植的機會;⑤術前放療可以使有區域淋巴結轉移的Ⅱ、Ⅲ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10%~15%;⑥放射劑量為30~40Gy。
2.術中放療適應證及特點 ①無肝和腹膜轉移;②原發腫瘤必須能夠根治切除;③淋巴結轉移局限在第2站之內;④放射劑量為30~40Gy;⑤如有大的單個的不能切除的轉移病灶,手術不能根治,可用X線接觸治療,一次劑量為30Gy;⑥術中放療可以消除不能切除的殘余癌灶或肉眼看不見的癌灶,以提高5年生存率;⑦Ⅰ、Ⅱ期胃癌僅做根治術,術中不必放療;Ⅲ期胃癌術中放療可提高術后生存期;Ⅳ期胃癌剖腹后證實不能切除者,術中放療亦無效。
3.術后放療適應證及特點 ①胃癌術后放療一般不常應用,但在術中由于解剖條件限制而無法切除者,應在癌殘留處以銀夾標記之,術后經病理證實其組織學類型非粘液腺癌或印戒細胞癌者可考慮行術后補充放療。②劑量:一般需達50Gy,如能提高到60Gy,則可提高療效。
對于胃癌放療出現的并發癥,可予以對癥中西醫綜合治療。
六、生物免疫治療
1.生物免疫治療適應證 ①早期胃癌根治術后適合全身應用免疫刺激劑;②不能切除的或姑息切除的病例可在殘留癌內直接注射免疫刺激劑;③晚期病人伴有腹水者適于腹腔內注射免疫增強藥物。
2.非特異性免疫增強劑
(1)BCG(卡介苗):能增強殺傷細胞活力,促使淋巴因子釋放。
(2)OK-432(picikanil):為Su株鏈菌加熱并經青霉素處理后菌體的凍干粉末,可增加自然殺傷細胞(NK),自身腫瘤殺傷細胞(ATK)和粒細胞活力,促進淋巴因子分泌。全身用藥從0.1KE開始,漸增至2~5KE,每周1~2次。給藥方法可肌注,皮內或靜脈注射。局部用藥5~10KE,每周1~2次,有高達一次用100KE瘤內注射者。
(3)蘑菇多糖:為大分子多糖體,能提高免疫細胞活性,促進淋巴因子分泌,與化療合并應用時可提高療效,常用1~2mg,靜脈注射,每周1~2次,副反應有發熱、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胸部緊迫感。
(4)N-CWS(奴卡菌壁架):是一種低毒性免疫佐劑;能刺激T細胞和巨噬細胞產生多種毒素。
3.淋巴因子 體內多種細胞能分泌一些物質,調節機體的免疫狀態,通過自身的生物反應而對腫瘤發生殺傷作用,稱為細胞因子或淋巴因子。
(1)干擾素(IFN):其抗癌機理除增加免疫活性細胞活力外還可活化蛋白激酶、磷酸二酯酶等而直接抑制腫瘤細胞。應用生物基因工程技術制成的高濃度的重組人干擾素rhifh已用于臨床,300萬~600萬U肌內或靜脈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或1 000萬~3 000萬U,每周1次。
(2)白細胞介素-2(1L-2):1L-2可增加殺傷細胞的活力,人脾細胞外周血淋巴細胞經1L-2培養后可誘導出直接殺傷自身腫瘤細胞的殺傷細胞,稱為淋巴因子活化性殺傷細胞(LAK)。
(3)腫瘤壞死因子(TNF):可促進淋巴因子分泌、組織分解代謝和組織釋放炎性介質,使白細胞趨化殺傷細胞活力增高,從而使腫瘤灶出血壞死。
七、胃癌的內鏡下治療
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無論是早期或進展期胃癌都可通過胃鏡進行治療,尤其是近些年來日本學者已較多采用內鏡下切除治療早期胃癌。
1.早期胃癌的內鏡下治療 目前內鏡下對早期胃癌的治療大致可分:①組織破壞法,即采用激光、微波使病變組織壞死的治療方法;②組織切除法。現發展有雙用(加倍)勒除器對癌灶粘膜行切除及剝離整個組織的切除方法。
2.進展期胃癌內鏡下治療 作為對進展期胃癌的姑息治療,經內鏡使用各種激光(ND-YAG激光、氨氖激光、銅或金蒸氣激光)微波、高頻電凝固等治療,在臨床上已廣泛使用,并取得一定效果。
以上具體內容,如適應證、操作方法及并發癥等,可參考其他有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