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機
(一)病因
小腸腫瘤的確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有些學者認為小腸腫瘤與上述某些致癌物質的影響以及機體免疫功能的減退有關;還認為與遺傳因素及某些后天性疾患有一定關系。如消化器官的癌,由遺傳而發生的癌與非遺傳的相比,常常在多臟器內發生;小腸惡性腫瘤常常有第二個原發病灶發生。這說明部分小腸惡性腫瘤的多發病灶或同時伴有胃腸道其他惡性腫瘤與多基因可能有關。還有學者認為小腸癌的發病因素是,某些膽酸如脫氧膽酸、原膽酸等及其在細菌作用下的一些降解產物有致癌作用,故在十二指腸慢性炎癥的基礎上,經過膽汁中某些致癌物質的作用,可導致癌的發生。
(二)病機
中醫醫學文獻中也有類似小腸腫瘤論述,如《靈樞.小腸》就有"腸覃"的記載,認為是:"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第,癖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在病因病機方面,中醫學均重視在機體本身正虛(陰陽、氣血)基礎上,寒、溫、痰、氣、瘀、熱等積結腸腑而成。
二、分型
小腸惡性腫瘤主要為癌、
惡性淋巴瘤、肉瘤及類瘤。一般小腸癌常見于十二指腸和上段空腸,多在距曲氏(Treitz)韌帶30cm之內。主要分為息肉型、浸潤型、縮窄型和彌漫型。息肉型多表現為肉樣腫塊,質軟,大小不等。大的菜化狀腫塊多引起腸管梗阻,形成潰瘍。
小腸惡性淋巴瘤主要分為息肉型、潰瘍型、浸潤型、動脈瘤樣型和縮窄型。息肉型較多見,尤其是回腸末端,有孤立性及多發性兩種。潰瘍型亦較多見,多與其他類型并存。
小腸肉瘤多為平滑肌肉瘤,其他肉瘤少見。平滑肌肉瘤一般原發于小腸壁肌層,一部分腫瘤可向腸腔內生長,但大部分向腸腔外生長形成較大腫塊。
小腸轉移性腫瘤是多個的。可從粘膜下生長突破粘膜入腸腔,形成一假性帶蒂息肉樣腫瘤。
三、播散與轉移
小腸惡性腫瘤主要的播散與轉移的途徑有直接浸潤、淋巴和血行轉移及種植性播散。當癌腫穿透腸壁后可直接浸潤至鄰近組織器官,如十二指腸癌累及胰腺、肝臟、結腸及腹膜后組織等。癌腫可累及粘膜下淋巴網時或轉移至腸旁淋巴結、腸系膜上血管旁淋巴結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血行轉移常見部位為肝臟,特別是小腸肉瘤,肝轉移的發生率更高,其他常見血道轉移部位還有肺、骨、腦等。當癌腫穿透腸壁漿膜層后,脫落的癌細胞可直接植入腹膜及盆腔,形成膀胱(子宮)直腸窩內種植性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