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理論中,痔瘡病因病機,古今多從人體的陰陽氣血盛衰,臟腑經絡的順逆交錯和內外病因的相互影響等方面去探討。歸結于體內調節機能失常,解剖生理上的缺陷,又有各式各樣的外在誘因如年齡、風俗、習慣、氣候、懷孕、飲食、先天稟賦、消化道疾病等情況,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
清代著名醫家王孟英對溫病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善治內外科疑難雜病,王孟英認為痔瘡是伏邪所致,伏邪往往會在氣候更迭時候發生,比如初秋時節、盛夏余熱未消,氣溫仍時有上升,加之秋雨綿綿濕氣較重,這個時候潛伏在人體里面的邪氣就會表現在人體的皮膚上。
祖醫治痔堂傳承了著名醫家王孟英的中醫理論,認為痔瘡的發生是人體伏邪氣淤所致,首先需要用祖醫治痔堂的秘方散除人體的邪氣和濕氣,祖醫治痔堂歸納了《王孟英醫案》中眾多治療疑難雜癥案例的用藥特點,通過太祖到嫡孫四代人的共同努力,通過中醫外用內服相配合的治療方式。
古代對痔瘡治療多主張:清熱解毒,涼血祛瘀。宋?竇漢卿在《瘡瘍經驗全書》中說:“以一諸痔,各類不同……大半以涼血為主,徐徐取效。”元?朱震亨主張“痔瘡專以涼血為主”(《丹溪心法》)。劉元素謂:“當瀉三焦,火熱退,使金得氣而反制木,木受制則五蟲不生,痔有愈矣”(《河間醫學?痔論》)。東垣、子和亦認為有火、有熱,主以涼血清熱,除濕化瘀。這些治法在臨床中,療效確切。但臨床上有因風、濕、燥、熱而病者;有氣血兩虧,脾、肺、腎虛而病者;有虛實夾雜者。所以在治療上就應隨證施治,既要扶正,又要祛邪。按其病因病機辨證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1)風傷腸絡
主證:便血色鮮紅,滴血或射血,或有肛門瘙癢,口燥咽干。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法:清熱涼血祛風。
代表藥品:
痔根斷片、消痔靈注射液、
鱉甲消痔膠囊、化痔靈片、強力痔根斷片、
三七化痔丸、痔舒適洗液、馬應龍麝香痔瘡栓、
普濟痔瘡栓
(2)濕熱下注
主證:便血色鮮紅,量較多,肛內腫物外脫,可自行回縮,或脫出物滲出液較多,黏膜糜爛,或伴大便黏滯不爽,肛門灼熱,潮濕不適。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滲濕止血。
代表藥品:消痔軟膏、牛黃痔清栓、痔痛安搽劑、
熊膽痔瘡膏、馬應龍麝香痔瘡膏、金玄痔科熏洗散、
膚痔清軟膏、肛泰栓、化痔栓(一般都是外用藥)
(3)氣滯血瘀
主證:肛緣腫脹,隱見紫瘀,內痔脫出,表面紫暗糜爛,疼痛劇烈,肛管緊縮,便秘溲黃。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白或黃,脈弦或澀。
治法:行氣化瘀,消腫解毒止痛。
代表藥品:
痔速寧片、云南白藥痔瘡膏、
九華痔瘡栓
(4)脾虛氣陷
主證:痔核脫出,不易復位,肛門下墜感,便血色淡,伴氣短懶言,納呆便溏,神疲乏力,面色無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芤。
治法:補中益氣,固脫止血。
代表藥品:補中益氣丸(一般和其他四類的藥物配合用藥,以補為主)
(5)陰虛腸燥
主證:便血色鮮紅,量少,大便干結難解,形體瘦弱或伴口咽干燥,潮熱盜汗。舌質紅,苔薄,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潤腸。
代表藥品:痔炎消顆粒、痔炎消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