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在我國已由少見疾病轉為常見疾病,對藥物治療多有較好的療效。但大多數病人表現為反復發作,由于峰值發病年齡20~50歲,如何減少復發為社會保障健康的青壯年勞動力值得我們重視[1]。我們自1988~2004年收治UC 60例,療效較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病人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56歲,平均35歲;病史短者3年,長者15年,平均5年;發病部位右半結腸24例,橫結腸3例,左半結腸乙狀結腸26例,直腸7例;腹痛者60例;大便次數少者每日4次,多者每日10多次;黏液血便21例,黏液便39例。
1.2 治療
1.2.1 西醫治療 甲氰咪胍0.2~0.4g/次, 日3次。谷維素20~30mg/次, 日3次。痢特靈0.2g/次,日3次。金雙歧2.0g/次,日3次 。柳氮磺吡啶片1g/次,日3次,乙狀結腸以上UC用片劑,大便次數接近正常劑量減半。地塞米松0.75mg/次,日3次,半月后逐漸停藥。
柳氮磺吡啶栓0.5g/次,日2次塞肛,乙狀結腸以下用栓劑。
1.2.2 中藥 白頭翁、秦艽、白芍、木香、白術、甘草加減。黏液血便重用白芍,黏液便重用木香。水煎服,每日1劑,煎2次混合分2次服。
1.3 療程 短者1個月,長者3個月。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治愈:通過治療大便次數日1~2次,為正常軟便,體重增加,進食正常,停藥1年無復發。好轉: 通過治療,病人黏液血便或黏液便減少或消失,但停藥后1年內疾病復發。無效: 通過治療,病人癥狀無變化。
2.2 治療結果 治愈50例, 83.3%;好轉8例, 13.3%;無效 2例, 3.3%。
3 典型病例
患者, 男,35歲,發病15年,黏液便,偶有黏液血便,腹痛,大便次數日4~8次,用藥半月后大便次數每日2~4次,用藥1個月后大便次數日1~2次,維持1個月,大便次數日1次,正常軟便,體重增加10kg,正常飲食,隨訪2年無復發。
4 討論
UC在我國已由少見疾病轉為常見疾病,對藥物治療有較好療效,但大多數病人表現為反復發作,使很多病人失去勞動能力,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后,癥狀消失,恢復勞動能力,是一種較好方法。
中醫認為, 白頭翁有鎮痛鎮靜對腸黏膜有收斂止瀉作用;秦艽含秦艽生物堿甲能使腎上腺皮質機能增強,分泌皮質激素,增加免疫抑制作用,抗炎抗過敏作用,另外還有鎮痛鎮靜作用;木香對傷寒桿菌、 痢疾桿菌及部分霉菌有抑制作用;白芍有廣譜抗菌作用、補血調經作用,與甘草合用鎮痛鎮靜作用增強;白術可促進胃腸分泌,有促進胃腸血液循環作用[2]。
西醫認為細菌病毒入侵機體抵抗力下降導致菌群失調致病菌滋生,機體免疫功能亢進或低下;
消化不良的食物進入腸道成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腸黏膜產生炎性反應;長期抑郁及認知障礙可能是UC發病及復發的危險因素;腸道炎癥致微量元素、維生素的缺乏可能是UC的誘發因素[1,3]。
甲氰咪胍調節消化腺分泌,調節消化環境兼有增加免疫功能、抗病毒功能;谷維素有調節植物神經治療抑郁及認知障礙作用;痢特靈抗感染,減輕并控制潰瘍周圍的炎癥,還可以增加DNA及蛋白質的合成[4~7];金雙歧增加益生菌抑制致病菌恢復腸道功能,促進消化,利于潰瘍的愈合;柳氮磺吡啶片口服后少部分藥物在胃和上部腸道吸收,大部分藥物進入遠端小腸和結腸在腸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5-氨基水楊酸和磺胺吡啶。磺胺吡啶有微弱的抗菌作用,它在藥物分子中主要起載體作用,阻止5-氨基水楊酸在胃和十二指腸部位吸收,僅在腸道堿性條件下微生物使重氮鍵破裂而釋出有作用的藥物5-氨基水楊酸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能抑制UC的急性發作并延長其緩解期[8];地塞米松有免疫抑制作用,抗炎抗過敏中和毒素,促進創面愈合功能,增加代謝刺激食欲,使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增加,提高纖維蛋白的濃度,縮短凝血時間,減少潰瘍創面血液的滲出[8]。總之,中西醫結合治療UC 效果較好,近期內無明顯復發,但長期未行隨訪,是否經得起考驗望大家明鑒。(參考文獻: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60例報告,馬國艷,中華中西醫雜志2007年第8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