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發作規律(節律性)是不同的。十二指腸潰瘍多在餐后2-4小時出現上腹痛,至下一次進餐后疼痛才緩解,很多人還會有夜間發作的上腹痛;胃潰瘍的節律性則正好相反,進餐后0.5-1小時內出現上腹痛,至下次進餐前疼痛消失,很少發生夜間痛。
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同屬消化性潰瘍,因其流行病學、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有不少共性,故一般都統稱消化性潰瘍。通常人們總是把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稱之為“胃病”或潰瘍病。主要是它們臨床表現極其相似。但畢竟是兩種獨立的疾病,從臨床表現等方面均有各自的特點,只要我們認真觀察,可以發現它們的臨床表現還是有所不同的,有必要加以鑒別。是不是有病,一定要進行臨床診斷要對生命負責。
主要有以下幾點不同之處:
1、原因不同:
目前認為胃潰瘍的形成因素較多著重于胃粘膜屏障的削弱和胃泌素分泌的增加,而十二指腸潰瘍的形成因素則較多著重于壁細胞總體的增大。
2、位置不同:
胃潰瘍多發生在胃小彎和幽門部,以后壁為多,直徑一般為5~25mm,十二指腸潰瘍多發生在十二指腸球部,以前壁為多,直徑一般為2~15mm。潰瘍多為單發,但也有多發性潰瘍。形態多呈圓形或橢圓形,潰瘍深達粘膜肌層,邊緣整齊,有炎癥、水腫、細胞浸潤和纖維組織增生等病變,當潰瘍侵及較大的血管時,能引起大量的出血。若潰瘍穿透肌層及漿膜層,常引起穿孔。
3、發病年齡不同:
一般十二指腸潰瘍好發于中青年,而胃潰瘍則發病年齡較遲,多發于中壯年。臨床上十二指腸潰瘍明顯多于胃潰瘍,兩者之比約為3∶1,均以男性居多。
4、胃液分析:
胃潰瘍患者胃酸分泌正常或稍低于正常;十二指腸潰瘍則常有胃酸分泌過高。
5、發病季節不同:
胃潰瘍無季節性發病傾向,而十二指腸潰瘍有季節性發病傾向,好發于秋末冬初。
6、治療方法不完全相同:
因十二指腸潰瘍癌變率極低,除并發急性大出血需急癥手術外,一般以內科治療為主;胃潰瘍癌變率較高,對久治不愈的頑固性胃潰瘍,應警惕癌變的發生,要定期做胃鏡檢查(半年1次),監視其動態變化,必要時行外科手術治療。
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發作規律(節律性)是不同的。十二指腸潰瘍多在餐后2-4小時出現上腹痛,至下一次進餐后疼痛才緩解,很多人還會有夜間發作的上腹痛;胃潰瘍的節律性則正好相反,進餐后0.5-1小時內出現上腹痛,至下次進餐前疼痛消失,很少發生夜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