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療法是中醫傳統推拿手法之一,目前被應用于兒科多種病癥的治療中,尤其在消化系統疾病中的應用已得到認可。筆者于2001年12月至2003年4月對部分嬰幼兒
腹瀉病例采用捏脊療法,并與同時期單純藥物治療的病例相比較,結果令人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來自門診留觀病人,符合入選標準的病例156例,按病例序號隨機分組。治療組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齡小于1歲18例,1~2歲35例,2~3歲15例。對照組88例中男43例,女45例;年齡小于1歲26例,1~2歲46例,2~3歲16例。按病情分類〔1〕:治療組中輕型28例,中型38例,重型2例;對照組中輕型36例,中型49例,重型3例。治療組中伴隨腹脹、嘔吐、發熱等癥狀分別為40例、45例、26例;對照組為47例、42例、30例。實驗室檢查結果:末梢血白細胞>10×109/L者治療組有19例,對照組21例;大便常規有膿細胞者治療組24例,對照組25例。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臨床表現、病情分型、化驗結果等方面無顯著差別,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以1992年中華兒科學會傳染消化學組制定的腹瀉病為準〔1〕,且病程≤3天、年齡≤3歲。排除病例:伴有嚴重心臟病、昏迷、周圍循環衰竭、重癥肺炎等。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口服思密達、復合維生素B、整腸生等,出現脫水或進食困難者給予靜脈補液治療,血白細胞偏高或大便有膿細胞者給予抗生素處理,體溫高于38.5 ℃時予退熱對癥處理。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配合捏脊療法。手法如下:患兒俯臥或坐位,露出背部。術者沿患兒脊柱兩側涂撒少許滑石粉,雙手半握拳,兩食指抵在脊背之上,兩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捏起皮膚,做食指向前推、拇指向后推的翻卷動作。從尾椎骨長強穴起,沿著脊柱兩側向上捏至大椎穴,如此反復5遍,第3遍時每捏1次向上提拿1次,以加強刺激。捏完后用食、中指摩擦脾俞、胃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等穴位3~5遍,以局部溫熱為宜。每日捏脊1次,療程3 d。
1.4 療效標準
痊愈:大便形狀正常,次數每日不多于2次,伴隨癥狀消失;好轉:大便形狀基本正常,次數明顯減少,伴隨癥狀減輕;無效:大便次數及伴隨癥狀無改善。
1.5 觀察項目
兩組的療效、病例痊愈的時間、伴隨癥狀的改善程度。
1.6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Ridit檢驗。
2 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t=2.2,P<0.05),見表1。3天內兩組痊愈病例在時間上的分布亦不一致,治療組平均時間1.85±0.51 d,對照組為2.1±0.52 d(t=2.65,P<0.05),見表2。治療后伴隨癥狀大部分得以緩解,但改善程度不一致,治療組腹脹緩解較顯著,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χ2=5.42,P<0.05)。兩組在嘔吐與發熱的療效上差異不顯著(χ2=0.781、0.016,P>0.05),見表3。
表1 治療后兩組療效比較(略)
表2 兩組病例痊愈時間分布的比較(略)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伴隨癥狀的比較(略)
3 討論
捏脊是小兒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它通過手法刺激人體體表特定腧穴來調節生理機能、改善病理狀況而治療疾病。脊柱及其兩側分布著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從長強穴至大椎穴為督脈,它統攝一身真元,兩側的膀胱經分布著五臟六腑俞穴,與腹瀉有關的脾俞、胃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均在膀胱經上,因此脊背部與臟腑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通過捏脊來調整陰陽平衡、疏通氣血、調和臟腑功能,尤以調整脾胃的功能更為顯著〔2〕。現代醫學已證實,內臟的功能是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支配調節的,交感神經中樞位于脊髓,副交感神經中樞在腦干和脊髓第三、四骶段。手法刺激體表時,由末梢感受器傳入軀體神經,經軀體神經傳到脊髓后角,轉換神經元后到達脊髓前角,從脊髓前角出椎間孔到交感神經節,然后支配相應的內臟。支配胃、腸的交感神經位于脊髓第五胸段至第一腰段之間,交感神經具有抑制蠕動、降低張力、減少分泌的功能,副交感神經則相反。從神經生理學的觀點來看,急速、較重且時間較短的刺激可興奮中樞神經,抑制周圍神經。中樞神經處于興奮狀態時,交感神經占優勢,而且提捏的部位是支配病變臟器的髓段,通過植物中樞反射,使胃、腸交感神經興奮性提高,從而解除了癥狀〔3〕。
本文結果顯示,捏脊療法提高了治愈率,縮短了治療時間,明顯改善癥狀,說明捏脊療法能提高腹瀉病人總的臨床療效。總之,本法操作簡單、易行,無不良反應,便于臨床應用。(參考文獻:捏脊療法在嬰幼兒腹瀉中的治療作用,嚴玉蓮,中醫兒科雜志2006年第2卷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