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
腹瀉是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每年的4~11月間是腹瀉的多發季節,有些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但是引起腹瀉的腸道病原菌菌屬不同、菌群及血清型不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也有區別,只有做好藥敏試驗才能做到有效防治。為此我們總結了我院就診的2001~2004年度腹瀉患者,從而了解本地區與腹瀉有關的病原菌及其耐藥性,以指導臨床治療。
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來源
腸道病原菌分離自我院2001年4月~2004年11月的522例腹瀉患者,通過大便常規接種于志賀氏菌及沙門氏菌(SS)瓊脂、慶大霉素瓊脂、麥康凱瓊脂培養,經生化反應板鑒定。
1.2 儀器和試劑
儀器為法國梅里埃公司提供的ABT半自動細菌藥敏鑒定儀,試劑為梅里埃公司的細菌鑒定及藥敏反應板。
1.3 統計學分析
藥敏指控菌株為大腸埃希氏ATCC25922,所分離菌株及藥敏試驗臨床資料采用Whonet5.0軟件分析。
2 結果
4年共分離到主要腸道致病菌522例,男342例,女180例,年齡7個月~82歲。以下對各病原菌的種類、年份及季節分布,各病原菌的耐藥性進行分析。
2.1 檢測病原菌的數量及時間
見表1。表1 各年份腸道病原菌的種類及數量(略)
總體看本地區近4年的腸道感染病原仍以志賀氏菌占絕對優勢(62.6%),其中以福氏志賀菌為主。弧菌占相當數量(24.71%),而單胞菌屬、沙門氏菌屬及大腸桿菌較少,分別占6.13%、4.79%、1.7%,具統計各年齡階段以中青年感染比例較高。各年份的菌屬或菌群分布有差異,后2年與前2年比較,志賀氏菌明顯減少(P<0.01),而弧菌屬、單胞菌屬明顯增加(P<0.01)。感染性腹瀉病原菌檢出有明顯的季節性,以6~9月份為高峰期,占全年71.2%,與氣溫和飲食有著直接關系。
2.2 腸道病原菌的耐藥分析
見表2。表2 不同病原菌藥物敏感性分析 S(略)
從表中分析氨芐西林除對宋內志賀菌較敏感外,對其他菌的敏感率較低,哌拉西林對宋內志賀菌及弧菌敏感性較好,頭孢類的藥物對各病原菌敏感性都較好,喹諾酮類藥物除對福氏志賀菌敏感較低外,對其他菌都較高,氯霉素對宋內志賀菌及弧菌敏感性較高,磺胺類對弧菌敏感性高。
3 討論
近4年腸道病原菌的感染以志賀氏菌為主,但近2年來弧菌增多明顯。感染以季節性最為明顯,說明不潔飲食是主要致病因素,近幾年興起的大排擋、海鮮熱等是弧菌、單胞菌等嗜鹽菌增多的主要原因,這也是中青年在福氏志賀氏菌、弧菌及單胞菌感染明顯增多的原因。
522例腸道致病菌藥敏結果顯示,弧菌除氨芐西林外其他藥均可用,宋內志賀菌可用除磺胺類外的其他藥,單胞菌不宜用氨芐西林、哌拉西林及磺胺類藥物,福氏志賀菌及沙門氏菌可用頭孢類藥,嗜諾酮類藥也可用但需注意其耐藥性的增長,且有交叉耐藥現象。
總之,我們應在工作中時刻總結本地腸道致病菌感染的特點及規律,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最佳效果。(參考來源:陳金之,我院2001~2004年就診的腹瀉患者病原菌培養及藥敏結果分析,中華醫學研究雜志2005年第5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