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蘭教授是全國高等中醫藥教育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湖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老中醫歐正武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副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舒教授行醫20余載,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臨證中善于周密問診,習于體質辨證,精于臨證分析。以祛風散寒、利濕健脾為法,靈活運用錢氏白術散治療小兒秋季
腹瀉,匠心獨運,療效顯著。筆者在跟導師學習期間,認真學習并全面總結舒教授治療秋季腹瀉經驗,現簡述如下,與同道探究。
1察病因,審病機
小兒秋季腹瀉流行于較寒冷季節,初起多伴有風寒表證,如大便多清稀,色淡或微黃,氣味多不重,略有腥臭味,舌多淡紅,舌苔多薄白,故可認為風寒之邪是小兒秋季腹瀉的主要病因。其發病突然,其瀉如注,腸間雷鳴,嘔吐頻作,正合于吳謙《幼科心法要訣》所云“脾胃濕盛成水瀉,懶食溏瀉色多黃,清濁不分溺短澀”之水瀉。《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吐瀉論》對泄瀉的病機亦作出了精辟的闡述:“吐瀉者,皆由脾胃虛弱,乳哺不調,風寒暑濕,邪干于正所致。”疾病發生季節值秋末冬初,氣候轉涼,小兒在“脾常不足”的基礎上,復感風寒,致脾胃受傷,水反為濕,谷反為滯,合污而下致泄瀉作矣,此其病理基礎。在西醫學中小兒秋季腹瀉最常見的病因是輪狀病毒感染(占40 %~60 %),故又稱輪狀病毒腸炎,其次是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腸道腺病毒。各種病毒主要侵襲小腸近端,以十二脂腸和空腸最重,且可波及局部淋巴結。病理集中于小腸絨毛上端1/2~2/3處成熟帶有刷狀緣的柱狀上皮細胞。
2辨證候,巧處方
小兒屬“稚陰稚陽之體”“體質柔嫩,氣血未充,臟腑甚脆,略受傷殘,萎謝極易”,張景岳主張“陽非有余,陰本不足”。陽既非有余,則應慎用寒涼;陰既常不足,則應慎用攻伐。故培補正氣,避免克伐,“實求本之道,誠幼科最要之肯綮”。導師認為嬰幼兒其臟器清靈,為純陽之體,患病后易趨康復,不宜選用性味過寒過熱的方藥。只有諸藥性味平和,才能相得益彰。小兒脾常不足,腸胃脆薄,不堪藥物偏性之害,若用健脾益氣,則易礙阻氣機,單用消導,則易損脾傷正。
導師根據多年的臨床觀察,認為秋季腹瀉病變均在脾胃,治則宜以祛風散寒、利濕健脾為主。導師多選用七味白術散加減治療。七味白術散原方載于《小兒藥證直訣·下卷》:“人參切去頭二錢五分,白茯苓五錢,白術五錢,藿香葉五錢,木香二錢,甘草一錢,葛根五錢(渴者加至一兩),上口父咀,每服三錢,水煎。熱盛發渴,去木香。”原方“治脾胃久虛、嘔吐泄瀉、頻作不止,精液枯竭,煩渴燥,但欲飲水,乳食不進,贏瘦困劣,因而失治,變成驚癇,不論陰陽虛實,并宜服。”七味白術散方中人參、白術平補,葛根、木香、藿香葉平泄。補時不致氣機壅塞,瀉時不致臟腑不耐,伐傷正氣。全方中正平和,不偏不倚,補中有瀉,寓瀉于補,瀉之即所以補之,相反相成,深得補法之奧義。七味白術散所治泄瀉諸證,津液少而口渴為泄瀉所致,泄瀉卻因小兒脾弱且為風寒所困而生,其根本在于脾胃虛弱。現代實驗室研究表明,七味白術散可能通過提高血清IFN|γ水平來調節人類輪狀病毒(HRV)感染乳鼠機體免疫功能以增強CTL、NK殺傷活性及單核巨噬細胞的抗病毒能力,達到機體清除HRV的目的。秋季腹瀉起病之初多伴風寒表證,以紫蘇葉、藿香、葛根解表散寒,且藿香兼能化濕止嘔,葛根生津。車前子既能利尿又能止瀉,根據中醫學“利小便,實大便,改善內環境”的理論,亦有利于腹瀉的治療。
導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暴瀉不止,往往易致脫水而傷陰,甚者陰損及陽而致陰陽兩虛,預后不良。因此可酌情加用訶子、石榴皮之類酸澀止瀉之品以防其變,以太子參易人參,取太子參益氣養陰之意以防泄瀉傷陰。若久瀉傷津,飲水自救者,不能因其虛煩口干而誤用苦寒傷其脾胃。久瀉不禁,肌肉消瘦,睡時露睛,汗出膚冷,乃脾腎兩敗,當加用四神丸配以肉桂、附片等溫補脾腎之品。
病案舉例宋某,男,9月,2008年11月19日就診。腹瀉已3 d,淡黃色水樣便,1日8~9次,量多,不甚臭,夾有未完全消化食物,面白神倦,手足發涼,微熱(腋溫37.5 ℃),目眶微凹,口渴引飲,舌苔薄白,指紋淡紅。大便常規:脂肪球(+),白細胞每高倍鏡0~2個。曾在外院予靜脈補液、抗生素等治療,患兒腹瀉無減輕。給予:太子參8 g、白術8 g、茯苓8 g、藿香葉5 g、葛根15 g、木香2 g、甘草3 g、石榴皮3 g。每日1劑,水煎頻飲,3劑而愈。
舒蘭教授強調,秋季腹瀉其來也暴,若辨證精確,治療得當則其愈也速。秋季腹瀉多因小兒肌膚柔脆,腸胃薄弱,外感風寒,脾胃功能失調所致。小兒飲食不知自節,稍有不慎,泄瀉常反復發作,故在用藥的同時,飲食調理尤為重要,宜予易于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勿令過饑過飽,忌食生冷瓜果,肥甘厚味。乳母亦應注意飲食,以免影響患兒。(參考來源:舒蘭教授運用白術散治療秋季腹瀉經驗,劉 舫,中醫兒科雜志2010年第6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