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2007年運用加味運黃散治療嬰幼兒
腹瀉4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共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6月10例,6月~1歲18例, 2~3歲12例,平均年齡11.1月;病程1 d 15例,2 d 18例,3 d 7例,平均1.8 d。伴有嘔吐22例;手足欠溫,面色發白25例;低熱(37.5~38.4 ℃)12例,有傷食史者26例,腹瀉次數每天5次6例,6~8次19例,>8次15例;輕度脫水20例,輕度至中度脫水15例,中度脫水5例。
2治療方法
以加味運黃散治療;痉:山藥、茯苓各12 g,木瓜、雞內金各10 g,肉桂3 g。加減:有傷食史、大便菜綠色、夾有奶瓣者可加益黃散(丁香、青皮、陳皮、訶子、甘草),并據傷食不同選用消食藥,如有肉積加山楂,麥面之積加炒萊菔子;腹脹加小茴香、防風;矢氣遺尿加升麻、葛根;脾虛加紅參;寒盛加干姜,甚則加附子;濕熱加黃連。劑量可隨年齡大小增減,每天1劑,水煎,少量頻服。上述病例全部不用抗生素治療。有脫水者均適當給予口服補液鹽(ORS)或靜脈補液。
3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自擬)
治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與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
3.2 治療結果
治愈33例;有效6例;無效1例?傆行蕿97.5 %。
4病案舉例
黃某,男,6月,1999年1月8日初診。腹瀉3 d,蛋花湯樣水便,每天10余次,胃納差,啼哭無淚,皮膚稍干皺,囟門凹陷,面色發白,四肢欠溫,尿少,有進食油膩食物史。T 37.5 ℃,神倦,輕度至中度脫水貌,唇紅,咽充血(+),扁桃體腫大(Ⅰ 度),腸鳴音亢進,舌淡、苔白黃微膩,指紋滯澀不暢。大便常規檢查有脂肪球(++),大便細菌培養陰性。西醫診斷:嬰幼兒腹瀉,輕至中度脫水。中醫診斷:泄瀉。證屬脾陽不足,水濕下注。治宜溫運脾陽,升清止瀉。方用加味運黃散為主治療。處方:茯苓、山藥各12 g,附子(先煎)、木瓜、雞內金各10 g,肉桂2 g。水煎,少量頻服,每天1劑。服藥1 d后大便呈糊狀,2 d后大便成形,藥畢瀉止而愈。
5體會
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而濕邪是主要的致病因素,脾虛與濕困互為因果,是泄瀉發生的關鍵所在。因此健脾祛濕為其主要治則。健脾當以溫運為本。運用溫陽運脾法能啟動脾陽,使中焦脾土陽氣升發。脾氣散精,則水谷精微得升,水濕得化,泄瀉自止。加味運黃散方中山藥既補脾氣,又能止瀉;肉桂有補火助陽、溫運陽氣之功,與山藥共為君藥;茯苓健脾助運,利水滲濕,為方中臣藥;木瓜有消食作用;雞內金運脾消食,善消各種食積,且有開胃作用,共為佐使。全方調理脾胃、溫運除濕、健脾止瀉,且兼有消食導滯之功,對證屬脾失健運、脾虛濕困兼有食積所致的嬰幼兒腹瀉療效甚好。(參考來源:加味運黃散治療嬰幼兒腹瀉40例,孟曉露,中醫兒科雜志2008年第4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