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自1993年以來,根據中醫健脾止瀉理論,自擬健脾止瀉散治療3歲以下小兒頑固性
消化不良,腹脹
腹瀉,累計治療156例,與同期用西藥治療的135例比較,療效較好,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所有病例均有腹脹、腹瀉稀水便3~10次/天,納差,其中有42例,大便中有粘液(治療組24例,對照組18例)大例常規:無紅白細胞,無巨噬細胞。病程最短者2天,最長者5個月,其中:治療組1個月以下者88例,1~2個月者47例,2個月以上者21例;西藥組1個月以下者75例,1~2個月者43例,2個月以上者17例。年齡構成,最小者6個月,最大者3歲,其中,治療組6個月~1歲者45例,1~2歲者61例,2~3歲者50例,西藥組6個月~1歲者38例,1~2歲者45例,2~3歲52例。治法:治療組用健脾止瀉散每次10g,每天3次,西藥組用消炎抗菌對癥藥,每次阿莫西林0.25g,消食片2片,多酶2片,次碳酸鉍0.3g每天3次,均以5天為1療程。
2 健脾止瀉散的組成及應用
2.1 處方組成 淮山藥30g,炒扁豆30g,蓮米(去心)30g,芡實30g,炒苡仁25g,炒雞內金18g,茯苓18g。
2.2 方法 將上藥共研細末,每次10g,用清水30ml加熱至沸燒開,將藥末攪入令熟加白糖適量調味(也可將藥末直接用開水調服或混入稀粥中食用)。
2.3 適應證 本方適用于小兒飲食不調所致的消化不良,長期腹瀉,腹脹,食欲差,身體羸瘦。
3 療效判斷及分析
3.1 療效判斷 治療組與對照組均以5天為1療程,未服完1療程者以1療程計算觀察療效,以臨床癥狀為依據。痊愈:大便成形1天1次,腹脹消失,食欲增加;好轉:大便次數減少1天2~3次,食欲,腹脹較前好轉;無效:癥狀無改善。
3.2 療效分析 見表1,2。本組156例,痊愈136例,占87.18%,好轉20例,占12.82%,總有效率100%,其中有10例服藥2個療程,均為病程在2個月以上者,西藥組135例,痊愈87例占64.4%,好轉29例占21.5%,無效19例占 14.1%,總有效率85.9%。其中止瀉散組有10例服藥2個療程。 表1 年齡與療效的關系表2 病程與療效的關系病程
4 驗案舉例
患者,女,1歲半,2001年6月15日出生,患兒腹瀉,稀水便,每日10余次,腹脹,食欲差,身體羸瘦已4月多,曾在多處服抗菌、消炎、止瀉西藥無效,經用上方1劑(1療程)腹瀉止,腹脹消失,大便成形。
5 討論
本方所治病例多為單純性消化不良,脾胃虛弱,組成中茯苓、薏苡仁有滲濕止瀉作用,淮山藥、蓮米、炒扁豆、芡實能健脾止瀉,雞內金消食開胃化積,全方共奏消食開胃化積,滲濕健脾止瀉功效。
本方無異味,無毒副作用,小兒樂于接受,服用方便,較適宜于幼兒,對久瀉久痢,脾虛腹脹,消化不良身體瘦弱者優于其它止瀉消炎藥,對于未完全治愈者可加服1療程,直到徹底治愈。(參考來源:自擬健脾止瀉散治療小兒頑固性腹瀉,余國林,中華醫藥雜志2004年第4卷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