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秋季
腹瀉多發于秋冬季節,以嬰幼兒多見,臨床特征為水多、量多、次數多、糞少的三多一少癥狀,多由感染輪狀病毒所致,病程大多為5~8 d,如治不及時可致小兒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嚴重紊亂,重者遷延不愈,引起營養不良,影響患兒生長發育。筆者自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在西藥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中藥敷臍外治,療效顯著。現總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我科住院患兒,均為秋末冬初發病,腹瀉黃綠色水樣便或蛋花樣便,無腥臭味,量多,日達10余次或頻瀉不止,伴惡心、嘔吐及尿少、口渴、眼窩下陷等脫水征,無腹痛、里急后重及膿血黏液等。大便常規示:無或僅有少量的白細胞。所有病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70例,其中男47例,女23例;年齡<6月3例,6~12月44例,1~2歲16例,>2歲7例;病程最短半天,最長3 d。對照組65例,其中男43例,女22例;年齡<6月2例,6~12月37例,1~2歲18例,>2歲8例;病程最短4 h,最長3.5 d。2組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補液、糾正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抗病毒、對癥支持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丁香2 g、吳茱萸10 g、白胡椒30粒,共研細末,每取3~5 g醋調敷臍,每日1次。
3 結果
3.1 療效標準(自擬)
顯效:用藥72 h內臨床癥狀消失,大便成形,每日1次,大便常規化驗正常。有效:用藥72 h內臨床癥狀明顯好轉,大便每日1~2次,次數明顯減少,性狀為糊狀或成形。無效:用藥72 h內大便性狀、次數及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惡化。
3.2結果
治療組顯效57例(81.4 %),有效12例(17.2 %),無效1例(1.4 %),總有效率為98.6 %;對照組顯效32例(49.2 %),有效20例(30.8 %),無效13例(20.0 %),總有效率為80.0 %。2組總有效率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
4討論
秋季腹瀉屬中醫“泄瀉”范疇,其病位在腸,病機為寒濕內停,濕困脾土。脾喜燥而惡濕,濕重則運化失職,清濁不分,故瀉下清稀。“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故治宜溫腎扶脾,固腸止瀉。方中丁香辛溫,入胃、脾、腎經,功能溫中暖腎;吳茱萸辛苦溫,入胃、脾、肝、腎經,功能溫中止痛,降逆止嘔;白胡椒辛熱,入大腸經,溫中驅寒。三藥合用,共奏溫中散寒、溫腎扶脾、固腸止瀉之功。
本病為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目前尚無特效療法,臨床采用補液、糾酸對癥支持治療,效果欠佳。針對本病發病人群多為嬰幼兒這一特點,我們采用中藥敷臍外治,解決了小兒口服中藥困難、家長苦于喂服的難題,且患兒易于接受。臍部為神闕穴,乃五臟六腑之本,元氣收藏之根,藥物敷臍,通過經絡運行達到藥物治療目的,藥液可直達病所,提高吸收率。現代研究表明,臍為腹壁的最后閉合處,無皮下脂肪,屏障功能薄弱,臍下有豐富的血管網,對藥物及各種刺激敏感度高,故藥物吸收迅速。本法藥味少、藥源廣,操作簡單,方便易行,療效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參考來源:中藥敷臍佐治小兒秋季腹瀉70例療效觀察,許曉莉,中醫兒科雜志2008年第4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