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嬰幼兒
腹瀉發病高峰階段,筆者將我院秋季腹瀉患兒臨床干預治療60例進行分組,采用不同方法觀察對照,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科2005年門診及住院患兒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最大2歲,最小30天,其中6~12個月年齡組為19例。發病在11月份47例,12月份13例。每日腹瀉5次32例,10次28例。發熱42例,嘔吐45例,脫水31例,中度以上脫水11例,明顯酸中毒6例,高血鉀1例,低血鉀7例,低血鈣5例,高熱驚厥5例。兩組患兒治療前均收集新鮮糞便做常規化驗,詳細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并填寫臨床觀察表建檔歸類。
1.2 治療方法 患兒隨機分成2組,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所有病例根據脫水性質、程度分別分次口服或靜脈補液以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失衡。治療組蒙脫石散、ORS口服,口服劑量:1歲以下1g/次,日3次,1~2歲1.5g/次,日3次。療程3天。凡服藥病情好轉但未愈者,繼續服藥2~3天,脫水者可同時口服ORS或靜脈輸液治療,但不應用抗菌藥物或者任何止瀉藥物。對照組應用病毒唑10~15mg/(kg·d),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150~20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至腹瀉停止、好轉。
1.3 療效判斷標準 顯效:24~48h,大便次數減少至≤2次/d或恢復到正常次數,大便性狀恢復正常,大便常規鏡檢轉陰,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48~72h,大便次數減少至≤2次/d,大便性狀好轉,大便常規鏡檢好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無效:服藥后72h,大便次數>2次/d,或癥狀無明顯好轉,甚至病情加重而改用其他治療方法。
1.4 治療結果 治療組30例,顯效25例,顯效率83.3%,有效5例,有效率16.7%,總有效率100%!φ战M30例,顯效10例,顯效率33.3%,有效6例,有效率20%,無效14例,占46.7%,總有效率53.3%。兩組療效統計學分析差異有顯著性(P<0.001),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2 討論
小兒腹瀉多數由病毒感染引起,20世紀70年代證明了病毒性腸炎主要病原為輪狀病毒。在臨床缺乏特效治療藥物,其治療方法也多樣化。根據嬰幼兒特點,采用口服補液鹽、思密達口服,經對照觀察,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其一,思密達藥物屬雙八面體蒙脫石散劑,是一種天然的鋁和鎂兩者的硅酸鹽,藥效學證明蒙脫石散劑對消化道黏膜具有很強覆蓋能力,通過與黏液蛋白的相互結合加強消化道黏液的韌性以對抗攻擊因子,從質和量兩方面加強黏液屏障,起到防止胃酸、胃蛋白酶、幽門螺旋桿菌等對消化道黏膜的侵害,維持消化道的正常功能,同時還具有降低結腸過分敏感性作用,有利于上皮組織恢復和再生。能吸附消化道中的氣體和前述各種致病性攻擊因子,并使之失去致病作用而排出體外,能對抗腐生菌叢,平衡消化道寄生菌群,提高它和
免疫球蛋白A的抗攻擊能力,還可加速輕度消化道出血的局部止血作用。適用于急慢性腹瀉和腸激惹綜合征、
結腸炎等[1]。能吸附病原體和毒素,維持腸細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與腸道黏液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強其屏障功能,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攻擊[2]。其二,其藥口味香甜,患兒易于接受,無毒副作用,是較理想的抗腹瀉藥物。其三,口服補液鹽經濟,簡便易行,效果良好,深受患兒家長歡迎,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參考來源:臨床干預嬰幼兒秋季腹瀉60例觀察分析,郭林秀, 中華醫藥雜志2006年第6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