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的治療方法很多,但缺乏特異性的藥物及治療方法,療效也不確定。我們用干擾素局部運用治療帶狀皰疹65例,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來我站就診的103例門診患者均診斷明確,其中男59例,女44例,年齡20~27歲,病程2~12天,平均4.85天。隨機分為干擾素組(65例)和阿昔洛韋組(38例),兩組病例在年齡、性別、病程上無統計學差異。
1.2 治療方法 干擾素組:用干擾素100u+2%利多卡因2ml;用1.5ml封閉于皰疹基底局部,2~3次/周;生理鹽水洗凈皮膚,用消毒針頭將水皰挑破,棉纖拭干皰液,然后用剩余的0.5ml干擾素液涂抹到皰疹表面,配以丁肽胺、阿昔洛韋膏外擦,疼痛明顯時服消炎痛。阿昔洛韋組:阿昔洛韋0.5~1.0g+生理鹽水500ml靜脈滴注,連用5~7天,用阿昔洛韋少量藥液涂于皰疹表面,其余同干擾素組。
1.3 療效判斷標準 痊愈:皮損疼痛消失;顯效:疼痛基本消失,皮損消退>70%;有效:疼痛減輕,皮損消退50%左右;無效:皮損消退<3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1。有效率、治愈率經χ2檢驗P>0.05差異無顯著性。
表1 兩組療效比較(略)
注:χ2檢驗P>0.05
2.2 癥狀消退時間 干擾素組:結痂時間2~5天,平均(2.95±1.35)天;止痛時間3~6天,平均(4.65±1.42)天。阿昔洛韋組:結痂時間3~8天,平均(5.85±1.76)天;止痛時間4~7天,平均(5.16±2.03)天。兩組比較止痛結痂時間經t檢驗P<0.05,差異有顯著性。見表2。
表2 癥狀消退時間 (略)
注:t檢驗P<0.05
3 討論
帶狀皰疹是一種病毒感染,當機體免疫力低下,特別是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時易發病。本組用干擾素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特別是細胞免疫及廣譜抗病毒作用,并強調局部用藥,以增強局部抗病毒及抑制病毒在局部細胞內復制[1]。本組治療均及時挑破皰疹,放出皰液,減少病毒在皰液中的存儲及復制,有利于局部外用藥膏吸收。
阿昔洛韋口服吸收差,采用靜脈給藥,有效抑制病毒復制,也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兩組治愈率、結痂時間均稍高于其他報道[2]。
兩組治愈率差異無顯著性,但結痂時間、疼痛消失時間干擾素組明顯高于阿昔洛韋組[2]。干擾素局部封閉加外用,可減少肌注的全身和局部不良反應,提高了局部藥物濃度,增強了局部抗病毒效果,從而縮短了病程,結痂早、神經痛后遺癥消失得快,是治療帶狀皰疹的一種有效方法。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5年第2卷第3期;《干擾素局部運用治療帶狀皰疹》;簡紅艷,李智芹,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