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筆者用新癀片治療
帶狀皰疹40例,取得一定效果,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齡最大70歲,最小21歲;病程為1~7天;皰疹位于胸背部30例,腰腹部5例,下肢3例,頭面部2例。癥見粟米大至綠豆大的成簇水皰,累累如串珠,后延成幾簇,排列成帶狀。皰壁緊張發亮,內容物清澈,數日后水皰內容物可渾濁化膿,或部分破裂,形成糜爛面。多發生于身體的一側,疼痛為本病的主癥,年輕人疼痛較輕,年老者痛重而延續時間長。
2 治療方法
內服:新癀片(廈門中藥廠產品),每次3片,每日3~4次,口服。火熱濕毒熾盛者,可加服清熱解毒之劑。
外敷:將新癀片20~40片研成細粉,加冷開水調成糊狀,用棉簽將藥糊薄涂于患處,干后隨時涂敷,每日3~6次。夜間可將藥糊攤于敷料上,用膠布固定。
3 結果
40例患者全部治愈,藥后3~4天患處干燥結痂,局部疼痛消失者30例,占75%,4~10天癥狀全部消失者10例,占25%,所有患者在治療中無不良反應發生。
4 討論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急性皰疹性
皮膚病。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后,進入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使受侵犯的神經發生炎癥及壞死,產生神經痛。同時,活動的病毒可沿著周圍神經纖維而移動到皮膚,在皮膚上產生帶狀皰疹所特有的節段性皰疹。祖國醫學有“甑帶瘡”、“纏腰火丹”、“蛇串瘡”等名稱,認為本病可因情志內傷以致肝膽火盛,或因脾濕郁久、濕熱內蘊、外受毒邪而誘發,毒邪化火與肝火、濕熱搏結,阻遏經絡,氣血不通,故癥見灼熱疼痛;毒熱蘊于血分則發紅斑,濕熱凝集不得疏泄,外溢皮膚則起水皰。因此,肝膽熱盛、脾濕內蘊為本病的實質。皮膚發生水皰,劇烈疼痛為其癥狀的主要特征。此癥除多見于胸腰部外,亦常見于顏面、下肢等處,多發于春秋季節,發病急驟,以成年人居多,愈后很少復發。
新癀片主要成分為腫節風、三七、牛黃等,具有消炎止痛、散瘀消腫、清熱解毒之功效,因此治療帶狀皰疹效果良好,且無不良反應。
參考來源:《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7年6月7卷11期;《新癀片治療帶狀皰疹40例臨床觀察》;趙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