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系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以群集性小水皰沿神經走向單側分布,伴明顯神經痛為特征的
皮膚病。中醫稱為“纏腰火丹”、“蛇纏腰”、“蜘蛛痣”等。西醫以抗病毒治療為主,有時配合糖皮質激素,以促進局部炎癥的吸收,促使受損神經盡快恢復,以減輕后遺神經痛,但是對于體質較差或存在免疫缺陷及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不適宜應用,否則會出現重癥帶狀皰疹(如播散型,壞疽型)。我科在抗病毒治療基礎上,配合口服中藥及針灸拔罐治療,既大大縮短了病程,又為解決后遺神經痛提供了好的方法。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患者均來自2001年9月~2003年9月門診病人,共108例,其中男58例,女50例,年齡21~93歲,平均53歲,病史1~11天,平均2.5天。發病部位:三叉神經2例,頸臂神經18例,肋間神經69例,腰骶神經19例。部分患者來診前曾應用抗病毒藥物,但未控制住病情發展。
1.2 治療方法
1.2.1 抗病毒藥物應用 患者均口服阿昔洛韋0.2g日1次,若受損范圍廣,全身癥狀重則配合靜點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雙黃連注射液3.0g和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病毒唑注射液0.6g,每日1次。
1.2.2 中藥治療 帶狀皰疹初期多以肝膽熱盛型多見,癥見局部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伴口苦咽干,煩躁易怒,納食欠佳,大便干,小便多,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數。治以清熱利濕解毒止痛,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基本組成:龍膽草、黃芩、梔子、柴胡、生地、澤瀉、板藍根、元胡、川楝子、敗醬草。若大
便秘結,加生大黃;若食少便溏,加云苓、陳皮、苡米;若局部紫暗,疼如針刺,加丹參、雞血藤;發于頭面加菊花;發于上肢加片姜黃;發于下肢加牛膝;夜寐差,加珍珠母,夜交藤,每日1劑,分早晚溫服。
1.2.3 針灸拔罐 皮損及所屬神經區域內皮損消毒后,用毫針沿皰疹所循行經絡進行刺絡,然后沿經絡走行進行拔罐,約10min后,起罐,用頻譜治療儀局部照射約20min,整個治療過程完畢,每日1次。
上述3種方法結合應用,第4天觀察療效。
1.3 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痊愈:皮損全部干燥結痂,無后遺神經痛;顯效:皮損80%以上干燥結痂,輕微后遺神經痛;有效:皮損50%以上干燥,明顯后遺神經痛;無效:皮損無好轉,或仍在進展。總有效率=臨床痊愈率+顯效率。
2 結果
本組108例,臨床治愈84例,顯效14例,有效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7%。以上無效3例中1例因未能每天堅持治療,另2例因體質差不能耐受而未完全按順序治療,有效7例中多以老年體質較差,伴隨內科疾病較多。
3 討論
帶狀皰疹系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故給予阿昔洛韋有效對抗病毒,若患者病情來勢較猛時,配合靜點雙黃連注射液、病毒唑注射液、中西藥結合更快更有效控制病毒的繁殖。口服中藥我們選方龍膽瀉肝湯加減,方中膽草上瀉肝膽實火,下清下焦濕熱,黃芩、梔子苦寒瀉火,澤瀉、車前子清利濕熱,使濕熱從水道排除,生地、當歸滋陰養血,柴胡引諸藥入肝經,板藍根、敗醬草加強清熱解毒之功、元胡、川楝子行氣通絡止痛,以減輕疼痛,現代藥理研究:膽草、黃芩、梔子、板藍根、敗醬草等藥均具有抗病毒作用,帶狀皰疹系因肝氣郁結,久而化火妄動,脾經濕熱內蘊,溫熱 火毒蘊積皮膚而成,氣血凝滯,以致疼痛劇烈,故用毫針刺絡以使火毒外泄,瘀血得除,然后拔罐助刺絡之力使濕邪火毒更得以盡泄,因此水皰及局部脹痛感很快消失,最后加以頻譜照射,使受損神經盡快恢復,促進局部水腫吸收,水皰處更快干燥結痂。我們觀察病人病史愈短,就是一旦患病,越早應用此方法,恢復越快,越晚應用此方法,恢復越慢,且有可能會出現后遺神經痛。此病再次體現中西醫結合的優越,不僅病程大大縮短,能為患者及時解決病痛,且價格合理,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4年2月2卷2期;《中西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108例療效觀察》;陳 濰 李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