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是一種非傳染性、病毒性
皮膚病。臨床上給病人帶來了很大的痛苦,老年人易留神經痛后遺癥。近年來,我科采用刺絡拔罐法治療帶狀皰疹,方法簡單,而且療效滿意,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28例病人均來自本院門診,均經皮膚科確診,曾應用抗病毒的中西藥,效果緩慢,患者難以忍受灼痛之苦而前來本科要求治療。28例病人中,男15例,女13例,年齡最大76歲,最小12歲。其中干部13例,教師8例,農民4例,學生3例。病情最長的2個月,最短的3天。發病部位均在腰背、胸腹部。最大面積可以前正中線過腋部至正中線兩側,在這些部位上可出現多片簇集串狀皰疹。皰疹的形狀是小米粒狀或綠豆大小的透明丘疹,其基底發紅。
1.2 治療方法 (1)工具:七星梅花針1個,數個火罐。(2)操作方法:對病變部位用75%酒精常規消毒,然后用七星梅花針對準皰疹部位垂直敲打,中等刺激量,令其微出血,再拔火罐。取罐后再次常規消毒以防感染。在治療中,若面積特大的可分幾次治療,因為梅花針刺激皮膚比較痛,有的病人體質差,忍痛差,一次承受不了,可分多次治療。
2 結果
本組28例,均經治療1~3次,全部治愈。
3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55歲,公安干警。發病2周。患者于2周前自感左側背部及前胸部刺痛,有低熱口苦心煩,即來我院皮膚科診治,診斷為“帶狀皰疹”。經用抗病毒的中、西藥(藥名不詳)后皰疹有所好轉,但疼痛一直未減,晚上難以入睡,故又來我科診治,查體:痛苦面容,左側乳頭下、腋下及背部有4片大小不等的干紫色皰疹,呈米粒樣大小不等,相互簇集如帶狀。舌苔黃,脈弦數。用上述方法治療1次后病人自覺疼痛緩解,繼之,又治療1次后痊愈。
例2:患者,女51歲,建行干部。3天前自覺腰部燒灼痛,皮膚沒有出現明顯的皰疹,3天后在疼痛部位出現幾片紅色如蛇狀的丘疹,疼痛難忍,用消炎止痛藥不能止痛,即來我科診治,查體:患者腰部無明顯的皰疹只有3片紅色簇集的丘疹,如蛇行狀,舌苔薄黃,脈弦數,診斷為“帶狀皰疹”。隨即就用上述方法治療后疼痛緩解,于第2天在腹部又出現了2片,又治療1次,疼痛消失,后隨訪再無復發。例3:患者,男,76歲,離休干部。主訴:患者1周前自感腰部幾片小皰,疼痛難忍,在皮膚科治療,診斷為“帶狀皰疹”經皮膚科醫生介紹來我科治療。查體:患者腰部有4片大小不等的透明皰疹,纏腰而生。舌質紅、苔薄白、脈弦而有力,即用上述方法治療1次就痊愈。
4 體會
帶狀皰疹,因其常常成簇集水皰沿身體的一側呈帶狀分布,宛如蛇行,纏腰肋而發,故而名曰“帶狀皰疹”,中醫歸為瘡瘍科,有甑帶瘡、火帶瘡、蜘蛛瘡、蛇窠瘡,蛇串瘡之稱,但中醫對此病的認識,最早的記載于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甑帶瘡者纏腰生,狀如甑帶,因以為名。明?王肯堂《瘍醫準繩》“或問纏腰生瘡,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帶,亦纏腰火丹”。明?陳士鐸《外科秘錄》“蛇窠瘡生于身體臍腹之上下左右,本無定處,其形象宛如蛇也”。清代祁坤《外科大成》“名蛇串瘡,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皰,痛如火燎。”諸書雖命名不一,但描述的臨床癥狀及易發病的部位均相同,本病特點在皮膚上出現簇集成群,累累如串狀皰疹,沿身體一側周圍神經呈帶狀分布,伴有神經痛而且疼痛非常劇烈,病程也比較纏綿。本病多因風火邪客于少陽、陽明經脈,或因感染濕毒之氣,留滯于太陰、陽陰經絡,或因情志內傷,肝膽火盛、阻滯經絡,均可導致肌膚營衛壅滯,發為皰疹。在發病前有輕度發熱疲倦不適,食欲不振,口苦心煩,先感到刺痛,幾天后起皰,也有疼痛和水皰同時出現,也有先起水皰,而后疼痛的。臨床上給病人造成很大的痛苦,用止痛藥往往難以達效。所以治療本病關鍵是解除患者疼痛之苦,消除皰疹退后神經痛并發癥的根本所在。在治療本病的工作中,我們體會到要認真學習中醫理論,挖掘寶庫資料,指導臨床治療,一定能收到良好的療效。運用刺絡拔罐療法治療帶狀皰疹,止痛快,療效好,而且還節約了大量的藥物,縮短了病程。
刺絡療法,俗稱為“刺血療法”根據“血實則宜快之、菀陳則除之”的治療原則,刺絡放血、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使本病的病毒得以排泄而病自愈。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4年6月2卷6期;《刺絡拔罐治療帶狀皰疹》;陳艷芳 柴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