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
帶狀皰疹是一種嗜神經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眼部并發癥 1] ,臨床上并不少見。現將近3年收治的23例病例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3例患者,男11例,女12例,年齡最小17歲,最大78歲,50歲以上者19例,占2.6%,以老年患者最多,均為單側患病,病程最短7天,最長4個月。
1.2 皮膚損害的癥狀、部位及分布 16例患者在眼瞼及鄰近皮膚出現針刺樣疼痛,6例出現劇烈疼痛、燒灼痛并放射至全頭頂部,1例僅表現為眶上神經痛。23例中13例皰疹出現在左側,10例出現在右側。12例就診時眼瞼皮膚可見不同程度的潮紅、丘疹及水皰;5例上眼瞼、前額及頭頂部皮膚出現群簇狀半透明皰疹;4例鼻翼旁出現簇狀半透明皰疹;3例眼瞼、前額未見皰疹,僅見皮膚色素沉著及淺凹性
瘢痕。以上病例皮膚損害均沿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分布,沿神經排列成帶狀,不越過中線。
1.3 眼部并發癥 (1)
角膜炎12例(52.2%),淺層點狀6例,樹枝狀4例,角膜實質炎2例。(2)虹膜睫狀體炎6例(26.1%),其中3例角膜后大量羊脂狀KP,3例點狀棕色KP,房水閃光(+),前房積膿2例,其中1例導致虹膜萎縮;局限性虹膜后粘連3例,廣泛虹膜后粘連3例。(3)繼發性
青光眼4例(17.4%)。(4)瞳孔括約肌麻痹致瞳孔擴大1例(4.3%)。
1.4 方法
1.4.1 一般方法 用病毒唑濕敷及相應對癥治療。
1.4.2 抗病毒藥物 全身運用無環鳥苷,利巴韋林,聚肌胞,復方大青葉等。對淺層點狀角膜炎患者局部點利巴韋林、無環鳥苷及貝復舒眼藥水,樹枝狀潰瘍者除局部點藥外,碘酊燒灼潰瘍面后球結膜下注射利巴韋林效果很好。
1.4.3 激素治療 對角膜炎和虹膜睫狀體炎患者除全身用抗病毒藥物外,球結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利巴韋林,可視病情隔1~2天1次,同時局部點典必殊及抗病毒藥水。激素一般不全身應用,但有人認為激素的應用能減輕皰疹后的神經痛。對有虹膜后粘連者用1%阿托品膏充分散瞳,繼發青光眼者口服醋氮酰胺以降低眼內壓。
1.4.4 其它 應用
丙種球蛋白、
轉移因子、干擾素、恢復期血清、消尖痛、維生素B、維生素C等。
2 結果
本組報告各種并發癥患者除1例因角膜炎反復發作致失明、2例虹膜睫狀體炎和1例繼發青光眼視力不同程度下降外,其余均治愈,治愈率82.6%。
3 討論
本病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兒童感染時稱水痘病毒,為原發感染;感染成人時則稱帶狀皰疹病毒,病毒屬繼發感染。目前認為帶狀皰疹是原發感染后水痘病毒在體內潛伏下來的結果,病毒潛伏于三叉神經節中,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其它外界刺激誘導下病毒即被激活,繁殖而發病,各種年齡及性別的人均可發病,但50歲以上發病率最高,占87%。
本病由原發感染而致眼部帶狀皰疹者極少見,多發生于過去患過水痘者,尤其年老體弱者,起病時多有發熱、寒戰。文獻統計有10%~56%侵犯三叉神經第一支,在第二支的分支中眶上支多見,鼻睫支、鼻尖及鼻翼處出現帶狀皰疹為睫狀神經受侵犯的信號,多數學者認為其后必發生角膜炎與虹膜睫狀體炎 [2] 。帶狀皰疹即皮疹呈帶狀排列,初起侵犯皮膚有針刺樣疼痛及劇烈神經痛,繼之該區出現紅斑,如不形成水皰則病程稱短鈍挫性,有形成大皰稱大皰性,有的水皰含血性則稱出血性,有的水皰基部組織壞死,由于破壞真皮愈后留有小凹稱壞死性,疼痛可漸消失,但有少數遺留不易治愈的皰疹后神經痛。此病多為單側發病,病側耳前及頜下淋巴結常腫大,除以上皮膚癥狀外,還可并發角膜炎;其發病率為2%~100%,本文12例占52.2%;虹膜睫狀體炎或中間部
葡萄膜炎,前者Duke-Elden分為彌漫性和局限性虹膜斑皰兩型,可見羊脂狀和棕色點狀KP,房水閃光陽性,少數可見前房積膿、虹膜后粘連、虹膜血管 早期擴張,最后因閉塞性血管炎而致虹膜缺血萎縮;繼發青光眼是由于房水內色素顆粒細胞碎屑堵塞小梁網或小梁炎癥及虹膜周邊前粘連致眼壓升高,但有極少數病例侵犯睫狀體如廣泛壞死,也可致眼壓降低;淺層鞏膜炎多為前鞏膜者可呈彌漫性亦呈局限性,文獻報道10%左右,因本文報告病例較少,未發現此并發癥需進一步觀察;眼肌麻痹其發生率2%~4%。
總之,病因無定論,有專家認為是神經源性,亦有認為是由于神經周圍炎或血管周圍伴隨的特殊肌炎引起,還有學者報道合并視網膜、視神經炎等。因此在治療上以抗病毒藥物為主,局部用藥及相應的對癥治療,提出激素的局部應用,應用兩種丙蛋白、轉移因子、干擾素、恢復期血清等以提高機體免疫力,縮短病程,促進痊愈。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4年10月2卷10期;《眼部帶狀皰疹23例臨床分析》;龔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