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 ophthalmicus)為眼科臨床常見病,易復發,病程長,屬于中醫學 “蛇串瘡”、“蜘蛛瘡”等范疇。2001年3月-2006年2月,筆者觀察了皰疹解毒方治療該病的臨床療效,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觀察病例共80例,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皰疹解毒方組40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14~67歲,平均年齡42.7歲;病程最短3 d,最長2周;其中右眼26例,左眼14例。對照組40例,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齡15~65歲,平均年齡41.9歲;病程最短3 d,最長2周;其中右眼25例,左眼15例。2組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依據《眼科學》[1]中有關標準制定:①三叉神經-眼皮膚區域腫脹、潮紅、皮膚有灼熱感,以前額部正中線為界,簇生無數大小不等透明樣水皰,沿神經走行繞過頭頂直到后側頸部;②有劇烈的神經痛,局部淋巴結腫大、壓痛;③有發熱、惡寒、惡心等全身不適癥狀。
1.3 排除標準
主要排除免疫功能異常(如結締組織病)、代謝性疾病(如
糖尿病)、惡性
腫瘤及對藥物過敏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聚肌胞2 mg,每日1次,肌肉注射;病毒唑0.5 mg,每日1次,加入0.9%氯化鈉溶液250 mL靜脈滴注;維生素B1 20 mg,每日3次,口服;腺苷輔酶維生素B12 0.5 mg,每日3次,口服。7 d為1個療程。合并感染者給予抗生素;疼痛劇烈者給予曲馬多滴劑,必要時口中滴1~2劑,或杜冷丁50 mg,必要時注射;伴有
角膜炎者,眼局部點用0.25%氯霉素眼藥水,每日4次;伴有虹膜睫狀體炎者,局部加點雙星明眼藥水,每日2次。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皰疹解毒方(金銀花、龍膽草、赤芍、荊芥等),每日1劑,水煎2次,每次30 min,共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溫服。2組均給藥7 d統計療效。
1.5 觀察指標
①2組臨床療效。②主癥改善時間,包括疼痛減輕時間、疼痛消失時間、皮損結痂時間。
1.6 療效標準
依據《中醫病證診斷及療效標準》[2]。治愈:局部
皮膚病損消退,潰爛愈合,癥狀消失,球結膜無充血,角膜熒光素染色(-),KP(-),房水閃光(-),視力提高;有效:局部皮膚紅腫減輕,水皰潰爛逐漸收斂,癥狀減輕,球結膜輕度充血,角膜染色(-)或(+),KP(±),房水閃光(±);無效:局部皮膚及眼部病變加重或無變化。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統計軟件,2組療效比較采用χ2檢驗,主癥改善時間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果
(見表1、表2)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略)]注:2組治愈率比較,χ2=7.912,P=0.005;有效率比較,χ2=8.013,P=0.005。表2 2組患者主癥改善時間比較(略)
3 討論
筆者認為,該病乃由肝火妄動,脾胃濕熱內結,復感時令毒邪,相搏于皮膚,阻于經脈,氣血不通所致。篩選金銀花、龍膽草、赤芍、荊芥等,研制成皰疹解毒方。方中金銀花、龍膽草等清熱解毒、除利濕濁;赤芍等活血化瘀;荊芥等散風止痛。諸藥共奏清熱解毒利濕、活血化瘀、散風止痛之功效。本觀察結果表明,治療組在總有效率、主癥改善方面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止痛作用快,皮損結痂快。
郭氏等[3]研究發現,金銀花中的綠原酸有顯著的體外抑菌作用。龍膽草提取物對二甲苯所致小鼠耳殼腫脹有抑制作用,能減少冰醋酸所致小鼠的扭體次數,延長缺氧情況下的存活時間,小鼠游泳45 min后肝糖原的含量明顯增加、乳酸含量明顯減少,具有一定的抗炎、鎮痛、耐缺氧及抗疲勞作用[4]。赤芍有效成分具有較強的中和內毒素活性[5];赤芍總苷靜脈給藥時具有顯著抗凝和抗血栓形成作用[6];赤芍總苷對荷瘤鼠細胞免疫功能具有明顯的影響,能提高白細胞介素-2、腫瘤壞死因子-α的分泌,對降低了的白細胞介素-4也有上調作用[7]。荊芥連翹湯可明顯縮小小鼠皮膚潰瘍面積,同時炎癥細胞浸潤顯著減少[8];荊芥酯類提取物能明顯減少小鼠的扭體反應數,顯著延長小鼠疼痛反應的潛伏期,具有顯著的鎮痛作用[9];荊芥酯類成分對小鼠耳廓腫脹度和腹腔毛細血
管通透性的增加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顯示具有顯著的抗急性炎癥作用[10]。這些可能都是皰疹解毒方發揮作用的主要機制,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7年9月14卷9期;《皰疹解毒方治療眼部帶狀皰疹療效觀察》;宋桂蓮,劉懷棟,劉平英,羅秀梅,董占軍,高輝,龐榮,龍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