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褐斑是以青中年婦女為多見的慢性色素沉著性損容性疾病,多對稱分布在面頰兩側,呈淡黑色或淡褐色,有的形似蝴蝶,故又名蝴蝶斑。中醫稱面塵、黧黑斑,其病程較長,發展緩慢。筆者采用調和氣血美白湯配合外用玉容散治療,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目的:觀察調和氣血美白湯配合外用玉容散治療黃褐斑的臨床療效。
方法:將70例黃褐斑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2例,采用調和氣血美白湯(白茯苓、白術、白芍、白鮮皮、白芷、白蒺藜、益母草、川芎等組成)配合外用玉容散(白茯苓、白菊花、白芷、白術、白扁豆、白芍、白僵蠶、珍珠組成)治療;對照組28例,采用口服維生素C,外用3%氫醌霜治療。治療12周后觀察結果。
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8.1%,對照組總有效率46.4%。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結論:調和氣血美白湯配合外用玉容散治療黃褐斑臨床療效顯著。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觀察病例共70例,均為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南方醫院中醫外科門診2004-08~2006-08的女性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2例,年齡22~48歲,平均年齡35.5歲;病情程度(按評分方法和標準計[1]。皮損面積評分:無皮損為0分,皮損面積<2 cm2為1分,皮損面積2~4 cm2為2分,皮損面積>4 cm2為3分。皮損顏色評分:正常輻射為0分,淡褐色為1分,褐色為2分,深褐色為3分。總積分=皮損面積評分+皮損顏色評分,總積分<3分者為輕度;3~5分者為中度;≥6分者為重度):輕度10例,中度19例,重度13例。對照組28例,年齡28~52歲,平均年齡37.8歲;病情程度:輕度8例,中度13例,重度7例。兩組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制定的《黃褐斑的臨床診斷及療效標準》[1]: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對稱性分布,無炎癥表現及鱗屑;無明顯自覺癥狀;女性多發,主要發生在青春期后;病情可有季節性,常夏重冬輕。
1.3 排除標準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合并有肝臟、心血管疾病者;惡性
腫瘤患者;4周內曾系統治療過;治療期間中止治療或更換藥物、方法者;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影響療效判斷者。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采用內服調和氣血美白湯配合外用玉容散結合治療。美白方基本組成:茯苓、白術、白芍、白鮮皮各15 g,白芷、白蒺藜各10 g,益母草、川芎各20 g。加減:偏肝
腎陰虛者,加熟地、枸杞、女貞子、旱蓮草、丹皮;偏
腎陽虛者,加菟絲子、鹿角膠、熟地、牛膝;偏肝氣郁結者,加柴胡、當歸、枳殼、郁金。1劑/d,由本院制劑室代煎成口服煎劑,100 ml/次,2次/d,口服。玉容散面膜制備方法:白茯苓、白菊花、白芷、白術、白扁豆、白芍、白僵蠶、珍珠等量研末過120目篩,用蜂蜜調成糊狀。于每晚清潔面部皮膚后,將玉容面膜均勻敷于患處,1 h后清洗,每晚1次。
2.2 對照組采用口服維生素C,0.3 g/次,3次/d。外用3%氫醌霜(本院自制),每晚清潔面部后均勻涂抹于患處,每晚1次。
治療12周后觀察結果。治療期間注意防曬,忌服
避孕藥,不濫用化妝品,避免精神緊張。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采用皮損面積及顏色評分法結合臨床實際評定療效[1]。
3.1.1 基本痊愈
色斑面積消退>90%,顏色基本消失;治療后下降指數≥0.8[下降指數=(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
3.1.2 顯效色斑面積消退60%~90%,顏色明顯變淺;治療后下降指數0.5~0.7。
3.1.3 好轉色斑面積消退30%~50%,顏色變淡;治療后下降指數0.3~0.4。
3.1.4 無效色斑面積消退<30%,顏色無變化;治療后下降指數<0.3。總有效率為基本痊愈率+顯效率+好轉率。
3.2 治療結果治療組基本痊愈11例,顯效19例,好轉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8.1%;對照組基本痊愈2例,顯效5例,好轉6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46.4%。兩組比較見表1,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表1 兩組療效比較(略)
與對照組比較,1)P<0.05
4 討論
祖國醫學認為,黃褐斑的病因病機為:精血不足,不能上榮于面;或氣血痰淤積滯皮下,色素沉著;或肝郁氣滯,郁久化熱,灼傷陰血,致使顏面氣血失和而發病。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褐斑是色素增加性
皮膚病,酪氨酸酶是黑素生成途徑中的主要限速酶[2],酪氨酸酶在黃褐斑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部分中藥具有調節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3]。筆者基于中西醫對本病認識的基礎上,尋找能夠調和面部氣血,降低酪氨酸酶活性的藥物,將中醫辨證論治與現代醫學研究相結合。調和氣血美白湯中選用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藥物茯苓、白術、白鮮皮、益母草為主要治療藥物;白芷、白蒺藜具低濃度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作用[3,4]。其中茯苓、白術補氣健脾;白芍養陰柔肝;益母草、川芎活血化淤;白芷、白蒺藜、白鮮皮散風行血,解毒燥濕。諸藥共奏調和氣血之效。且白茯苓、白術、白芍曾記載于明代《醫學入門》“三白湯”,益母草曾記載于《普濟方》可“滋潤面容”,均為美容良藥。若精血不足,肝腎陰虛者可配伍熟地、枸杞、女貞子、旱蓮草、丹皮等;偏腎陽虛損可配伍菟絲子、鹿角膠、熟地、牛膝等;肝氣郁結者可配伍柴胡、當歸、枳殼、郁金等疏肝理氣之藥。外用玉容散面膜方來自于《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所記載治療“黧黑黯”的名方玉容散加減,歷代醫家認為此方中所含藥物均有褪色美白潤膚之攻效;研究證實,組方中白色中藥均能抑制黑素代謝[3]。如此內外結合,氣血充足調和,面部光潔白嫩,可消除黃褐斑。
我們將中醫傳統辨證論治和現代實驗研究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驗與臨床相結合,調和氣血美白湯配合外用玉容散面膜臨床療效顯著。中藥對黑素代謝干預機制如何,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來源:《時珍國醫國藥》2007年7月18卷7期;《調和氣血美白湯配合外用玉容散治療黃褐斑42例療效觀察》;鄧燕, 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