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褐斑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獲得性色素增加性
皮膚病,好發于面部等暴露部位,常對稱分布。其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大多數人認為可能與種族、遺傳、內分泌、紫外線照射、口服
避孕藥、人流、情緒等多種因素相關。由于該病發生的病因及機制均不明確,基礎研究滯后,造成了對于該病的治療方案多樣、可重復性差的特點。隨著近幾年激光、強光的飛速發展,部分治療人員嘗試性地將激光或強脈沖光應用于它的治療,可見零星報道。我院自2007年1月份引進廣州捍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美國MedliteTMC6 Nd:YAG雙波長激光設備,采用低能量密度、大光斑的1064nm波長治療黃褐斑,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目的:評價低能量密度、大光斑Nd:YAG激光治療黃褐斑的療效。
方法:108例黃褐斑患者根據Wood燈檢查結果分為表皮型、真皮型和混合型,采用低能量密度、大光斑Nd:YAG激光治療。
結果:完成10次治療后,總有效率為83.3%,表皮型組與真皮型組、混合型組的有效率相比(χ2=2.36、3.22,P>0.05),混合型組與真皮型組相比(χ2=1.67,P>0.05),療效之間差異無顯著性。
結論:低能量密度、大光斑Nd:YAG激光治療黃褐斑近期療效較好,不同類型黃褐斑療效差異無顯著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08例面部黃褐斑患者男12例,女96例;年齡26~48歲,平均36歲;病程0.5~8年,平均3年。根據Wood燈的檢查結果分為3組[1]。Ⅰ組為表皮型(38例),Ⅱ組為真皮型(30例),Ⅲ組為混合型(40例),經χ2檢驗及方差分析,3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差異無顯著性。
診斷標準采用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2003年擬定的黃褐斑的臨床診斷學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黃褐斑的臨床診斷標準;(2)6個月內未接受過其他治療。排除標準:(1)患其他疾病(如顴部褐青色痣、Riehl黑變病及色素性光化性扁平苔蘚等);(2)不能堅持完成療程;(3)不能做到術后避光;(4)6個月內使用過維A酸類藥物。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術前談話,選擇好病人,填寫好顧客檔案及病歷。治療前拍正、側位片,以便收集資料,觀察治療效果。清潔治療部位皮膚,醫生和病人都戴上防護眼罩準備治療。整個面部治療用波長1064nm,光斑6mm,2.4~3.5J/cm2,10Hz進行全面部掃射治療,應從下往上掃射至太陽穴,然后再橫向掃射,以免漏做。如果病人感覺微痛,可以用手輕輕撫摸以減輕這種不適感。對皮膚較敏感的病人可調整使用8mm光斑,用到最高能量,斑部位重點掃射,直至輕、中度發紅為止。10次治療為1個療程,間隔7~10天1次,保養期間建議1~2個月1次。術后應敷保濕面膜約30min或是抹上潤膚霜以緩解發干癥狀。所有患者均要防曬。
1.2.2 療效判斷標準 (1)基本痊愈:
色斑面積消退≥90%,顏色基本消退;(2)顯效:色斑面積消退60%~89%,顏色明顯變淡;(3)好轉:色斑面積消退30%~59%,顏色變淡;(4)無效:色斑面積消退<30%,顏色變化不明顯;(5)惡化:色斑面積增大和(或)顏色加重。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及方差分析,統計分析使用SPSS10.0軟件。
2 結果
2.1 療效 所有患者均治療10次,治療結束后1周評估療效。基本痊愈24例(22.2%),顯效36例(33.3%),有效30例(27.8%),無效12例(11.1%),惡化6例(5.5%),總有效率83.3%。見表1。表1 Q開關激光治療不同類型黃褐斑的療效對比
2.2 不良反應 所有患者治療過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刺痛感,術后0.5~1h內,治療區皮膚微紅,個別患者紅斑現象會持續1~2天,24h之內均可冰敷緩解不適感及紅斑現象。術后數天會出現色斑加重現象,通常1周內均會消退。無1例出現
瘢痕、水皰等現象。
2.3 皮損類型與療效的關系 使用χ2檢驗對各組有效率進行兩兩比較,表皮型組與真皮型組、混合型組的有效率相比,χ2=2.36、3.22 ,P>0.05,混合型組與真皮型組相比較,x2= 1.67,P>0.05,黃褐斑的幾種類型療效差異無顯著性。
3 討論
黃褐斑是發生于面部的一種病因復雜多樣、難治性的色素增多性皮膚病。由于其基礎研究的相對滯后,造成了其治療的盲目性及不確定性。文獻報道治療方法繁多,可重復性差。我院皮膚美容科嘗試性地將低能量密度、大光斑的Q開關Nd:YAG激光應用于黃褐斑的臨床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近期療效。由結果可見,其有效率可達83.3%,痊愈率達22.2%,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Q開關Nd:YAG激光治療色斑性疾病的基本原理是:Q開關激光能夠在瞬間對靶組織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導致靶目標,也就是黃褐斑的色素顆粒粉碎成非常小的顆粒,然后被患者組織內巨噬細胞所清除,而周圍組織無損傷[2,3]。108例中6例惡化考慮與治療時的能量密度偏高或者個體的體質有關,推測過高的能量可能對于靶目標以外的細胞組織造成一定程度的熱損傷,從而導致皮膚黑素細胞反饋性地合成黑素增加,或者向周圍角質形成細胞及真皮組織轉運增加[4],具體的機制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另外,從結果中可見:Q開關治療表皮型、真皮型、混合型的黃褐斑,療效差異無顯著性,這與劉洪波等[5]報道的強脈沖光治療黃褐斑的效果與黃褐斑層次類型有關的結論不同,筆者認為這種差異可能與兩者使用的治療手段不完全相同有一定關系。
總之,低能量密度、大光斑Q開關激光治療黃褐斑的近期療效尚可,副作用小,是臨床上外治黃褐斑的一種有效手段,但其有效性的更深入的作用機制,療效、副作用與能量密度的相互關系還需從基礎研究上進行深一步研究,遠期療效還需進一步的觀察。
參考來源:《中華醫學實踐雜志》2008年9月7卷9期;《Nd:YAG激光治療黃褐斑的臨床觀察》;李秋濤,李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