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褐斑是顏面皮膚的一種色素沉著性疾病。其發病原因未明了。現代醫學認為本病多因妊娠、內分泌紊亂、口服
避孕藥、鎮靜藥、日曬、遺傳、精神因素以及某些慢性疾病引起,治療尚無較好的方法。筆者采用中藥內外合治方法治療黃褐斑30例,并與西藥單純治療15作做對照,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共30例,均為女性;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34.5歲;病程5個月~6年,平均2.6年。皮損表現:鼻翼雙側或口周、雙頰、雙顴、下頜等有黑褐色色素沉著斑。收集病例排除服藥、哺乳期婦女、
肝病、結核、
腫瘤等疾病所致的黃褐斑,將病人隨機分成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15例,兩組病人年齡、皮損輕重、病程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發病原因見表1。表1 兩組黃褐斑發病因素分析例(略)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1)中藥內服方:白芷、藁本,山茱萸、紅花各10 g,葛根、香附、黃芩、三七粉、白術、當歸、黨參、菟絲子各15 g,茯苓、益母草各30 g。本方具有疏肝活血、健脾益腎作用,適用于各種證型的黃褐斑。水煎服用,3次/d,1劑/d。(2)中藥外洗方:小白附子、杮葉、丹參、白蘞、藁本等各等分研末,充分混勻,分裝入無紡布袋中,每 包重約60 g每次1包放入1 000~5 000 ml的開水盆中浸泡片刻,待水溫適中時,用毛巾蘸藥液熏洗、熱敷顏面皮膚,水涼后可加溫繼用,敷15 min/次,每日早晚各1次。(3)面膜膏:白芷、白芍、人參、白蘞、白及等各等分研細,過150目篩,加入熔化的白色凡士林中,攪拌以成膏為度,濃度為50%,1次/d,外搽皮膚患處,1~2 h內勿洗去。
2.2 對照組每次維生素E 0.1 mg,維生素C 0.2 mg,3次/d,口服,同時早晚外搽3%人參霜與皮膚患處。兩組均以用藥1 個月為1 個療程,3個月后或觀察療效。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顏面皮膚成正常顏色,為治愈;皮損消退30%以上,為好轉;皮損無明顯變化,或消退不足30%,為未愈。
3.2 治療結果見表2。表2 兩組療效比較(略)
兩組經Ridit分析,U=2.9,P<0.01,兩組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3.3 典型案例女,36歲,已婚,199910初診。主訴1993年生第一胎至今,面部起黃褐斑5年,并加深擴展。曾服用多種維生素、四物合劑、
百消丹等中西藥均未愈。胸片、肝功、B超未見異常。癥見性情急躁、心煩易怒、時發頭昏頭痛,多夢易醒,口苦口干,月經周期基本正常,經量時多時少,白帶正常,納可,二便調,舌苔薄黃,脈弦。診為肝郁血淤型黃褐斑。處方:白芷、藁本、山茱萸、紅花各10 g,粉葛根、黃芩、香附、郁金、膽草、三七粉、白術、當歸、黨參、莬絲子各15 g,珍珠母、茯苓、益母草各30 g。5劑,水煎服。服后心煩口苦癥狀消失,前方去龍膽草、珍珠母繼服。同時配合運用中藥外洗方及面膜膏,治療2個月后黃褐斑消失。隨訪1年未見復發。
4 體會
黃褐斑中醫稱“黧黑斑”“褐黃斑”“蝴蝶斑”“妊娠斑”“肝斑”等,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主要病機為氣血不能上榮于面,如《諸病源候論》中所說:“面黧黑者,或臟腑有痰飲,或皮膚受風邪,皆令氣血不榮而致”臨床證明,結合病因病機、辨證論治理論,采用中藥內外合治方法,可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內服方中葛根發表解肌且引藥上行直達頭面;白芷、藁本驅風除濕;黃芩清肺燥濕,瀉火解毒;香附、郁金疏肝解郁、理氣活血;紅花、三七、當歸、益母草養血活血;白術、茯苓、黨參健脾益氣,化痰袪濕;山茱萸、莬絲子補益肝腎。全方從肝脾腎三臟入手,以祛風除濕,化痰祛淤為主,通過調整臟腑功能,疏通經絡氣血,使腠理得養,淤袪新生膚色光亮潤澤;中藥外洗熱敷療法是借助水溫和藥物作用,可濕潤皮膚,軟化角質層,使皮膚膨脹成多孔狀態,從而易于藥物穿透,刺激患部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使新陳代謝旺盛,改善局部組織營養。外洗方藥和面膜膏是根據傳統中醫理論和現代藥理研究配制而成,具有溫通血脈、活膚化淤、養血祛淤、潤澤肌膚的功效,能有效擴張毛細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環,抑制色素沉著。外治法簡便易行,經濟衛生,安全舒適,輕快柔潤,患者樂于接受。
參考來源:《時珍國醫國藥》2007年10月18卷12期;《內外合治黃褐斑30例臨床觀察》;邱志強, 劉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