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中山大學、四川大學、廣州市康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再生醫學方法,即移除嬰兒眼睛中的先天性白內障,從而允許剩余的干細胞再生出功能性的晶狀體。
這種治療方法已在動物和小型人類臨床試驗中進行過測試,要比當前的標準療法具有更少的手術并發癥,而且就12名接受這種新手術治療的兒童白內障患者而言,它導致具有極好視覺功能的晶狀體再生。相關研究結果于2016年3月9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Lens regeneration using endogenous stem cells with gain of visual function”。論文通信作者為來自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劉奕志(Yizhi Liu)教授和張康(Kang Zhang)教授,其中張康也是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醫學院教授。
先天性白內障---出生時或出生后不久發生的晶狀體混濁---是兒童失明的一種重要原因。混濁的晶狀體阻止光線傳送到視網膜從而阻止視覺信息傳送到大腦,這就會導致顯著的視覺損傷。當前的治療方法受限于患者的年齡和相關的并發癥。大多數兒童患者在白內障手術移除后需要戴著矯正眼鏡(corrective eyewear)。
張康教授說,“干細胞研究的最終目標就是激活人類自己的干細胞再生潛力用于組織和器官修復以及疾病治療。”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劉奕志教授、張康教授和同事們憑借的就是內源性干細胞的再生潛力。不同于其他的涉及在實驗室中制造干細胞然后將它們移植回病人體內的干細胞方法會產生諸如病原體傳播和免疫排斥之類的潛在問題,內源性干細胞是天然地位于損傷或出現問題的部位適當位置的干細胞。就人類眼睛而言,晶狀體上皮干細胞(lens epithelial stem cells, LECs)在人的一生當中產生替換性的晶狀體細胞,不過隨著年齡的增加,LECs的再生能力會下降。
當前的白內障手術大量地移除晶狀體中的LECs;在嬰兒眼睛中,那些留存下來的少量LECs無序地再生,而不能產生有用的視力。在模式動物體內證實LECs的再生潛力后,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微創手術方法,該方法保持晶狀體囊(lens capsule)---一種有助賦予晶狀體發揮功能所需形狀的膜---的完整性,同時還找到一種激活LECs生長的方法,形成新的具有視覺功能的晶狀體。
在隨后針對白內障動物的測試和小型人類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新的外科手術允許也已存在的LECs再生出功能性的晶狀體。特別地,這項人類臨床試驗涉及12名年齡在2歲以下的接受這種新方法治療的嬰兒,以及25名類似的接受目前標準手術治療的嬰兒。作為對照組的后者具有更高的術后炎癥發生率,早期發作的眼內高壓和增加的晶狀體混濁。
研究人員報道,接受這種新治療方法的12名嬰兒產生更少的炎癥,而且更快地痊愈,在三個月后,一種再生的明亮的雙凸形晶狀體出現在所有的這12名病人眼睛中。
張康教授說,“這項研究取得的成功代表著一種新的能夠再生人類組織或器官和能夠治療人類疾病的方法,而且可能對利用我們自己身體的再生能力開發再生療法產生廣泛的影響。”
張康教授說,他和同事們如今正在努力將他們的研究擴大到治療年齡相關性白內障(age-related cataract)上。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是全世界人類失明的主要原因。超過2000萬美國人患上白內障,而且每年開展400多萬例用一種人工晶體(intraocular lens)替換混濁晶狀體的手術。
盡管技術上取得進步,但是大部分接受這種手術的患者手后視力不佳,而且還要依賴于矯正眼鏡來開車和/或閱讀。“我們認為我們的新方法將引發白內障手術變革,而且有可能在未來給病人提供一種更加安全的更好的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