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真菌性角膜炎在臨床上較難診斷,常常容易被誤診,或因治療不當而導致失明。真菌性角膜炎的癥狀常表現為視力障礙,紅眼,發熱,淚溢,眼痛等,為了讓大家能更清楚的認識到真菌性角膜炎,本文將詳細介紹一下該病的病因、癥狀、及預防等相關知識。
真菌性角膜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般情況下,真菌不會侵犯正常角膜,但當眼外傷、手術或長期局部使用抗生素、皮質類固醇以及機體抵抗力下降或角膜炎癥后及干眼癥等,可使非致病的真菌變為致病菌,引起角膜繼發性真菌感染;或當角膜被真菌污染的農作物如谷物、枯草、樹枝等擦傷及角膜異物挑除后引起真菌感染。常見的致病菌以曲霉菌多見,其次是鐮刀菌、白色念珠菌、頭芽孢菌及鏈絲菌等。
真菌性角膜炎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1.起病緩慢、病程長,常在傷后數天內出現角膜潰瘍,病程可持續達2~3個月。刺激癥狀較輕。
2.角膜潰瘍因致病菌種不同,其形態不一致。早期潰瘍為淺在性,表層有點狀結節 樣浸潤,呈灰白色或乳白色混濁;形狀不規則,表面粗糙不平,有干性感,與健康角膜界限清楚。壞死組織無粘性,易取掉。深在型潰瘍,除自覺癥狀較重外,表現形似“匐行性角膜潰瘍”,潰瘍面平而粗糙,呈“舌苔”或“牙膏”狀,高起于角膜表面。基質有菌絲繁殖,浸潤較為致密。因菌絲伸入潰瘍四周而形成偽足,或在潰瘍外圍呈現出所謂“衛星”病灶。有時在潰瘍邊界處可出現淺溝。在潰瘍向深部發展時,壞死組織脫落,角膜穿孔,或出現“露水”現象,可推測前房已消失。有時在壞死的角膜中,夾雜有虹膜組織,表示潰瘍已穿孔。
3.前房積膿,特別是在早期,常為本病的特征之一。早期積膿呈白色,發展至嚴重階段時,則呈淡黃色,質地粘稠不易移動,很難分清潰瘍、膿腫或積膿,膿液內常含真菌。角膜后沉降物常為棕灰色粉沫狀、顆粒狀或淡黃色漿糊狀
真菌性角膜炎應該如何預防?
眼角膜外傷及藥物的濫用是真菌性角膜炎發病的主要相關因素;避免眼角膜外傷,禁止濫用抗生素及皮質類固醇等激素類藥物,是預防本病的關鍵。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要預防真菌性角膜炎還應多吃一些具有寒性與清熱瀉火作用的食物與水果,如茭白、冬瓜、苦瓜、鮮藕、甘蔗、香蕉、西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