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氮磺吡啶為磺胺類抗菌藥,柳氮磺吡啶具有抗炎和抗菌的雙重作用。近年的許多資料表明,它還能抑制免疫復合物及
類風濕因子的合成,從而對類風濕
關節炎的免疫病理損傷發生影響。柳氮磺吡啶用于治療炎性腸病及類風濕關節炎已有40多年的歷史。由于柳氮磺吡啶以往多為短期和非對照應用,因此人們曾一度對其療效褒貶不一。20世紀70年代后期的試驗證明,該藥可改善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癥狀,并能使C反應蛋白和血沉有不同程度下降。
柳氮磺吡啶在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中的地位
同其他DMARDs及生物制劑的對比
大量l臨床試驗表明,在改善Ritchie關節指數(RAI)、握力、晨僵時間、ESR、疼痛評分、壓痛關節數、腫脹關節數方面.SASP與
來氟米特、羥氯喹(HCQ)、青霉胺、MTX、注射金療效類似。其他指標如ACR20應答率、醫師及患者總體病情評估、患者功能狀態評估、影像學指數(如Larsen評分).薈萃分析表明SASP同MTX、青霉胺、注射金療效類似,是較有效的傳統DMARDsI。SASP同來氟米特為期6個月雙盲試驗顯示二者療效類似,且柳氮磺吡啶較來氟米特有更顯著降ESR作用。不足的是隨訪2年后發現SASP在改善ACR20、總體評估和身體功能、延緩影像學進展方面均弱于來氟米特。
研究顯示柳氮磺吡啶較其他傳統DMARDs起效要早。但較生物制劑慢。有報道SASP與e—tanercept在24周時ACR20應答率分別為28%比74%。且這種差異在第2周時已很明顯。
聯合治療
多數研究顯示聯合治療優于單一治療,三聯優于兩聯.故目前多主張早期聯合治療,三聯方案中最常用的是MTX+SASP+HCQ.MTX+SASP是最常用的兩聯組合.不過有部分學者指出MTX與柳氮磺吡啶二者無協同機制f3_;但大型薈萃分析顯示.MTX+SASP與MTX+HCQ.MTX+TNF—q抑制劑聯合方案一樣均有較好的療效/風險比,雖然聯合組不良反應增加,但療效增強使由于無效而停藥的患者減少。一項BeSt(DutchacronymforBehandel-Strategiegn,“treatmentstrafe一西es”)試驗,508例早期RA患者(病程≤2年)隨機分為4組,分別用不同的方案治療:①序貫單用方案(MTX、SASP、來氟米特):②上臺階方案(MTX,MTX+SASP,MTX+SASP+HCQ);③聯合激素方案(MTX+SASP+潑尼松);④聯合生物制劑方案(MTX+英夫利昔單抗)。結果顯示第1年聯合組即3、4組有更快的臨床改善(根據HAQ評分):2年時在延緩影像學進展方面(根據Sharp評分),3、4組均優于1、2組,而l、2組之間,3、4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3、4組有更多的患者只需服用一種DMARD即可維持(卜4組依次為31%、33%、36%、54%)。顯示了早期聯合治療的重要性。另一項對難治或長期處于活動狀態RA患者的研究也顯示三聯優于兩聯。近有研究顯示etanereept分別聯合SASP、HCQ、金制劑治療RA均有效且耐受性良好,與SASP聯合組ACR70應答率高于另外兩組,但缺乏安慰劑對照。尚難得出確切結論。
另有研究認為柳氮磺吡啶同etanercept聯合治療RA并不比單用e—tanercept療效更好。但可降低感染和注射反應的發生率(尸<0.05)?j。SASP同生物制劑聯合治療RA的療效尚需進一步研究。此外.國內有報道SASP與中成藥如
白芍總苷(
TGP)、雷公藤等聯合治療RA.并顯示一定療效和良好耐受性.但缺乏嚴格的隨機對照。
柳氮磺吡啶的不良反應
國外報道聯合治療同單用柳氮磺吡啶不良反應發生率相仿.約7l%,且20%~30%因此而停藥,其中2/3是因為胃腸道和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1。國內未見類似資料報告。常見的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消化不良、厭食,頭痛、眩暈、皮疹,通常出現在服用SASP的前幾個月。較少見的有各種血液系統異常、肺功能異常、肝功能障礙、超敏反應。精子減少或精子活力下降較常見。并可能導致不育,但停藥可恢復。SASP在妊娠期應用有致畸可能mj,須謹慎使用:在哺乳期應用時.需警惕核黃疸的發生,尤其是對早產兒和高膽紅索m癥患兒。此外,一項包括34250例RA患者的研究顯示SASP可使發生膿毒性關節炎的危險性增加到1.74倍。
影響柳氮磺吡啶療效及不良反應的可能因素
服藥劑量:
由于既往多根據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UC)經驗用藥.而確定柳氮磺吡啶治療RA有效后.為確定治療RA的最佳劑量.有學者進行了一系列劑量同療效和不良反應的關系的實驗,如Pullar等m]將60例RA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30例,一組服用SASP1.5洲,另一組為3.0洲,24周后發現高劑量組獲得更大改善,如以rag/ks表示,則40mg•kg一-•d-一以上劑量顯示更好療效。,Pullar等進行的另一項為期24周的前瞻性試驗(40例快型RA患者服用3g,d,20例慢型服用1.5g,d)也顯示類似結果.高劑量組獲得顯著改善,而低劑量組無明顯改善。但另外兩項實驗.~項是Ba)等㈣]對79例RA患者的研究,結論是劑量大小與療效好壞無關:另1項是日本進行的包括299名RA患者為期16周的試驗。發現高低劑量組(SASP2洲與l洲)之間療效無明顯差別川,并由此推薦最佳劑量lg/d。本研究室對24例RA的研究(療程2年)顯示2.25~3洲組9例中有6例達到ACR20,而1.5洲組15例僅有8例達到ACR2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418)。
柳氮磺吡啶及其代謝物濃度:
對UC患者研究認為SP濃度在20-50I山g/ml療效較好且不良反應較少,超過50p。g/ml易出現不良反應。然而,PuHar等測定了60例RA患者SASP及其代謝物濃度,分析認為血清中SASP、SP、AcSP濃度與療效均無相關性,未得出與UC患者類似結論。此外,Martin等用SASP治療31例難治性RA患者,2。3蜀/d,12周后有19例完成試驗,其中13例獲得臨床改善:12例因副作用及其他原因停藥,結果三組(有改善、無改善、停藥組)間血清SASP濃度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本室對31例RA患者隨訪2年資料顯示:10例出現不良反應患者的SASP濃度較無不良反應組高(10.6斗g/ml與6.5卜s/m1),而游離sP濃度較無不良反應組低(3.9斗g/ml與6.5I.Lg/m1),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154、0.104);對其中24例進行療效評估顯示.14例達到ACR20的患者與10例未達ACR20的患者相比.SASP濃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6.8/g,ml與7.8斗s/ml,P=O.751)。
NAT2基因多態性:
由于服藥劑量、血藥濃度同療效及不良反應未發現明確關系。人們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遺傳藥理學。NAT2是柳氮磺吡啶在人體內乙酰化代謝的關鍵酶.存在基因多態性;NAT2表型主要由基因型決定,而其他因素(病情、肝腎功能、同服藥物、服藥頻率)對其影響基本可忽略不計㈤。Deguchi等㈣報道基因型預測表型準確率為93%.97.5%.無NAT2*4基因型(野生型)者為慢型,至少有一個NAT2x4基因型者為快型。NAT2催化乙酰化代謝的多態性對SASP代謝產物的血藥濃度、清除率都有影響,慢型乙酰化基因型的SASP受藥者的SP血漿濃度較高,SP/AcSP消除比率較慢。Pullar等對149例RA患者的研究發現,慢型因為惡心或嘔吐而停藥的比例較高.但嚴重毒性反應在快、慢型之間無區別。而日本Tanaka等則報道114例RA患者中慢型較快型不良反應發生率高(62.5%與8.1%,P<0.叭),且較嚴重。這可能有種族差異因素,但Kumagai等㈣同樣在日本進行的對96例RA的研究顯示NAT2基因型分布同普通人群.而不良反應在快慢型之間無差別:不過慢型者醫師總體評估較好(P<0.05)。但Bax等對79例RA患者的研究,認為乙酰化表型與療效無關。以上結論不一,這可能也有種族差異、療效及不良反應評判標準不盡相同的影響。考慮到劑量及NAT2基因多態性最終影響血藥濃度.而對于藥物濃度的測定.由于患者服藥時間、頻率等不易控制及代謝快慢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必然導致結論差異.進一步研究須盡可能消除上述可變因素的影響.即規范用藥時間、頻率,預先測定NAT2基因型,對快、慢基因型分別在不同的時間點采血。需指出的是。由于柳氮磺吡啶體內代謝成分較多,而有效成分尚不確定.故分析藥物濃度同療效及不良發應的關系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總之,在生物制劑遠期療效尚不肯定的今天,柳氮磺吡啶仍然是治療RA的常用選擇。對影響療效的因素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以達到更好的個體化治療。對于療效差的患者暫可增大劑量一試,但需注意有增加不良反應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