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性眩暈又稱椎動脈型
頸椎病,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2004年8月一2006年1月,我們采用頸痛片結合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頸性眩暈160例,報告如下:
資料來源:病例選自鄖陽醫學院附屬太和醫院2006年1月一2007年5月疼痛門診、針灸骨傷科門診及住院確診的頸性眩暈患者160例。
納人標準和排除標準符合全國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提出的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曾有猝倒發作,并伴有頸性眩暈;旋頸試驗陽性;x射線顯示節段不穩或鉤椎關節
骨質增生;多伴有交感癥狀。眼源性眩暈,耳源性眩暈,內耳藥物中毒,位置性眩暈,神經癥,腦動脈硬化,
糖尿病、心臟病、低血壓等引起的眩暈不在研究之列。
隨著現代工作生活方式的改變,長時間的伏案工作,電腦前久坐不動及外傷,頸性眩暈發病率有增高趨勢,有資料表明 ,頸椎病變所致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缺血性
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之一,因此有效及時地治療頸性眩暈具有解除患者病痛和預防
中風的雙重意義。頸性眩暈屬于祖國醫學的“眩暈”范圍。祖國醫學認為腎精不足,不能生髓,而髓海不足,上下俱虛發為眩暈:氣血虧虛,氣虛則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皆能發生眩暈;且素體氣虛不能行
血以致脈絡瘀阻導致清竅失榮又能產生眩暈。正如《醫林改錯》中“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頸痛片方中三七、川芎為君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延胡索、威靈仙、羌活能增強三七、川芎活血行氣之功, 兼祛風寒濕邪外出,是為臣藥;白芍為佐藥,養血柔陰,能濡養筋脈,亦可防辛燥太過傷陰;葛根能解除肌肉痙攣,引諸藥達病所而為使藥。
諸藥合用能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開郁燥濕,致顛頂直達頭顱,對血管平滑肌有解痙作用,能顯著增強腦血流量、減輕頸項部肌肉痙攣,解除椎一基底動脈痙攣,改善腦部的供血供氧狀況。頸性眩暈是由于“頸后軟組織原發病變,特別是頸后三角軟組織的痙攣和無菌性炎癥對椎動脈產生的影響”。星狀神經節阻滯療法是目前較好的治療頸性眩暈的現代醫學治療方法,星狀神經節被認為是支配頭、頸、肩及上肢的主要交感神經節,SGB可以阻斷頭頸部交感神經異常興奮,舒張血管,改善頭、頸部供血供氧 。有研究表明,SGB后5分鐘腦血管即開始擴張,20min后增加70%達到高峰,并持續20min,改善頭頸部微循環。
我們的研究也證實:頸痛片結合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后療效以及TCD各項指標優于單純星狀神經節阻滯組,說明二者具有協同解除椎一基底動脈痙攣,改善腦部的供血供氧狀況的作用,這種中西醫結合、內外兼治的治療方法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