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穆榮 黃向陽 劉毅
病因和發病機制
基因是對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的研究熱點,已明確的易感基因為TNFAIP3、STAT4和PTPN22。
格雷厄姆(Graham)報告,新發現了至少25個危險位點和26個其他可能位點,包括腫瘤壞死因子(TNF)1區域內的單核苷酸多態性(表型為TNF相互作用蛋白1);干擾素調節因子(IRF5)是主要危險基因,其3種常見功能性等位基因可促進狼瘡發病,可能為治療靶點;B淋巴細胞激酶(BLK)的不同等位基因對應不同表達水平,與發病相關。利基爾施(Lee-Kirsch)發現少見基因TREX-1的變異參與發病。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等基因多態性與狼瘡嚴重程度相關。
基因還與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患者器官受累相關,如I型干擾素基因與心血管系統發病相關,而不同基因決定狼瘡性腎炎(LN)是否進展為慢性。
科爾(Cole)報告,維生素D缺乏可誘導B細胞活化、自身抗體產生,增加患系統性紅斑狼瘡(SLE)風險。約利(Jolly)發現吸煙與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活動性和器官損害相關。另一研究發現,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患者CD4+T細胞中Gadd45a表達增加,參與發病。納加伊(Nagai)報告,抗核糖體P蛋白抗體可誘導白介素(IL)-12表達,參與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病理過程。抗NR2谷氨酸受體抗體可導致血管炎癥、損傷血腦屏障,引發神經精神狼瘡。盧尼(Looney)報告蛋白酶抑制劑PR-957可抑制干擾素(IFN)-α產生和B細胞增殖、分化,伊希卡瓦(Ichikawa)也指出PR-957和carfilzomib有望成為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的新藥物。
實驗室檢查
加拿大學者對尿液細胞/趨化因子進行聯合檢測發現,IP-10、MCP-1、脂聯素和IL-15等指標與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活動相關,73.8%的活動期LN患者有2項以上指標升高,而以慢性纖維化為主的LN患者升高的指標不超過1項,因此,尿液細胞/趨化因子聯合檢測可能成為腎活檢替代檢查。該研究亦發現,當24小時尿蛋白定量>2 g/24h時,以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估算的24小時尿蛋白量與實測值差別較大,不能替代蛋白分泌量檢測。
伊森貝格(Isenberg)發現,抗載脂蛋白A1(apoA1)抗體水平與狼瘡活動相關,不僅與目前病情相關,也提示持續活動。鮑爾(Bauer)發現,基線IP-10水平與患者預后相關,高IP-10水平可能提示易復發。張(Zhang)報告,基線腎功能[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高齡和高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病情活動指數(系統性紅斑狼瘡(SLE)DAI)與動脈血管事件相關。克蘭西(Clancy)報告,脂聯素升高或可溶性血管內皮細胞蛋白C受體(sEPCR)減少時,LN患者對皮質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反應好,二者可作為判斷臨床反應的生物學標志。
阿諾(Arnaud)建議血漿藥物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AUC)達35 g•h/ml時對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患者個體化應用嗎替麥考酚酯(MMF)可改善療效。
狼瘡活動性評價
彼得里(Petri)報告,修訂的SELENA疾病活動性指數(SFI)基于器官系統而與系統性紅斑狼瘡(SLE)DAI無關,對每個器官系統給出活動性評價,當據擬定治療所定的活動性級別高于據臨床表現所定的活動性級別時,最終需根據治療所定活動性級別確定狼瘡活動性。具體為:輕度活動為無治療,或初始治療為羥氯喹、強的松(≤7.5 mg/d)或非免疫抑制劑;中度活動為潑尼松用量>7.5 mg/d但<0.5 mg/(kg•d),或應用除環磷酰胺(CTX)外的免疫抑制劑;重度活動為應用強的松[≥ 0.5 mg/(kg•d)]、CTX、生物制劑或住院治療。累計3次輕度活動即作為1次中度活動。被評價的器官系統包括一般狀況、皮膚黏膜、肌肉骨骼、心肺系統、 血液系統、腎臟、神經系統和胃腸道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