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慢性
肝病,可由一種或多種原因引起肝臟損害,肝臟呈進行性、彌漫性、纖維性病變。肝硬化患者身上的具體癥狀表現為肝細胞彌漫性變性壞死,繼而出現纖維組織增生和肝細胞結節狀再生,這三種改變反復交錯進行,結果肝小葉結構和血液循環途徑逐漸被改建,使肝變形、變硬而導致肝硬化。傳統學術界認為,該病早期無明顯癥狀,后期則出現一系列不同程度的門靜脈高壓和肝功能障礙,直至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并發癥死亡。最近的臨床研究揭示,少數肝硬化患者會出現各類近乎荒唐的并發癥,比如:
依普利酮可逆轉螺內脂所誘發的肝硬化患者疼痛性男子乳腺發育
來自希臘塞薩斯德謨克里特大學的Georgios Dimitriadis的報道,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出現疼痛性男子乳腺發育的情況下可應用依普利酮替代螺內脂。本次會議上,他們報告了一項關于依普利酮在這些患者中的有效性
和安全性的前瞻性研究結果。
這項研究入選15例連續的肝硬化患者(8例酗酒者和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平均年齡64.4±13.3歲),這些患者都曾被處方螺內脂并患有疼痛性男子乳腺發育。應用依普利酮替代螺內脂并在隨后三個月密切觀察。在研究開始和結束時記錄年齡、性別、Child-Pugh評分、疼痛級別(1~5級),并檢測FSH、LH、17-羥基孕酮、DHEA-S、睪酮和催乳素以及血液學和生物化學參數。
結果表明,15例患者全部表現出疼痛消失和男子乳腺發育消失。另外,5例患者Child-Pugh評分改善。研究結束時發現除LH和17-羥基孕酮降低外(分別為P=0.011和0.019),其他所有的血液學和生物化學參數均無變化。在多重回歸模型中,將疼痛改善作為自變量,年齡、肝硬化原因和Child-Pugh評分作為因變量,分析發現,年齡(P=0.012)和肝硬化原因與疼痛改善獨立相關,但Child-Pugh評分(P=0.318)并不與疼痛改善獨立相關。
Georgios Dimitriadis等的研究認為,伴疼痛性男子乳腺發育的肝硬化患者應用依普利酮替代螺內脂或許可逆轉疼痛,并表明這是一種安全的可供選擇的治療。
肝硬化在我國是一種常見病,為慢性肝病臨床上的終末期綜合癥,有資料表明肝硬化是我國肝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代償期肝硬化5年生存率84%,失代償期肝硬化5年生存率l4%。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肝硬化治療應以抗病毒為基礎,權衡患者所帶并發癥,對癥下藥,同時聯合飲食、運動進行綜合治療。其中,對于代償期肝硬化的治療,臨床上講究調理,以中醫見長,中成藥因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與用藥習慣而成為大多數醫生與患者的首選,比如
安絡化纖丸、
扶正化瘀膠囊等一線保肝護肝類中成藥;而失代償期肝硬化,如出現大量腹水、
肝昏迷等癥狀,則建議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