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腹痛是膽石病主要癥狀,根據腹痛的特點和規律,不難作出初步的自我診斷。那么,各類膽結石有哪特點,應該進行哪些檢查?
膽囊
結石的特點:①疼痛部位多在右上腹,可為隱痛、鈍痛、脹痛或絞痛;②常有飲食誘因,疼痛發作之前曾有高油脂、高脂肪飲食;③疼痛可反復發作,并可有右側肩部或肩胛部疼痛;④右上腹肋緣下有壓痛;⑤多發生于40以上,女性多于男性,且多見于肥胖病人。
膽總管結石的特點:①疼痛部位在上腹或劍突下,可為悶脹痛或陣發性絞痛;②常伴有畏寒、顫抖,發熱;③部分病人可出現尿色深黃、眼黃、全身皮膚黃染;④劍突下偏右處常有壓痛,肝區亦常有扣擊痛;⑤多發生于青壯年,男女比例相近。
肝內膽管結石的特點:①疼痛部位在肝區或肩部、肩胛部或胸背部;②多為鈍痛和脹痛,很少出現絞痛;③部分病人可出現畏寒、發熱;④癥狀常反復出現,且逐步加重;⑤肝區可有扣擊痛。
根據上述特點和規律可初步自我判斷,明確診斷還應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除一般的體格檢查外,還需作一些必要的影象學檢查。由于膽石病是比較復雜的疾病,有時僅憑某一單項檢查,往往不能弄清結石的分布極其引發的其他病變情況,而需要幾項檢查綜合分析和相互補充,故而選擇合適的影象學檢查十分重要。現就常用的幾種檢查簡述如下,以供參考。
B超檢查:為無創性檢查,價格便宜、簡便易行、診斷符合率高并可進行跟蹤觀察,是
膽道疾病的首先檢查方法。該檢查可發現膽囊有無腫大、膽囊壁是否增厚、有無炎癥反應、囊內是否有結石和結石的大小、形狀及其在囊內的具體部位;肝內膽管、膽總管是否擴張和有無結石影以及結石的大小、數量和部位,并可發現有無膽管結石導致肝腫大和肝萎縮、
肝硬化、脾腫大等。因超聲檢查易受氣體影響,應空腹6小時后檢查為宜。
CT檢查:為無創性檢查,分辨率高,不受氣體影響,可獲得十分清晰的圖象,對結石的定位更加準確,是十分有價值的檢查方法。其缺陷是價格明顯高于B超,普通CT掃描1cm一個層面,對于直徑小于1cm的結石可能造成遺漏,若行重點區域薄層掃描可以彌補該不足。
核磁共振(MRI):亦為無創性檢查,價格昂貴多不作為常規檢查。該檢查可獲得三個不同軸向切面圖象,并可行膽道成像,在某種程度上講可代替膽道直接造影檢查。因而在判斷膽道有無梗阻、或鑒別梗阻原因方面有重要意義。
X線腹部平片檢查:約有20~30%膽囊結石病人,可顯示出膽囊區結石影,當慢性
膽囊炎發生膽囊鈣化時,可顯示出膽囊鈣化輪廓。該檢查僅有少數病人有意義,不屬于常規檢查項目。
膽道造影:①口服膽囊造影與靜脈膽系造影,因其受多種因素干擾,或不顯影或顯影不清,圖象不清晰;現已基本不用于膽石病檢查。
②膽道直接造影:包括經皮肝穿膽道造影(PTC)和經口纖維內窺鏡膽道逆行造影(ERCP),兩者均可獲得肝內外膽道系統的整體的清晰圖象,清楚顯示膽石的大小、數量和分布情況,并可了解有無膽道狹窄、擴張、梗阻、壓迫、移位等情況,為臨床醫師提供可靠的定性、定位診斷依據,對治療方法和手術方式的選擇十分重要;對有阻塞性黃疸的病人在檢查的同時還可開展置管引流,達到膽道減壓、消退黃疸的目的。不足的是PTC為有創性檢查,有出血、膽漏、感染等并發癥,在肝內膽管不擴張時不易穿刺成功;ERCP需要一定的技術條件和設備,部分病人可出現胰腺炎、膽道感染或感染加重、肝功損害等并發癥,且有一定的失敗率。
膽道疾病的確診,包含定性定位兩個方面,在確立是否需要手術治療和確定何種手術術式時,必須有一套完整的影象學資料。單獨一項檢查往往是不夠的,常常需要多種檢查聯合進行,相互補充其不足;但是還應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以免加重病人的負擔。在上述檢查中,原則是:先選擇無損傷性檢查(如B超、CT或MRI),根據無損傷檢查結果和病情需要,再確定是否選擇具有損傷的檢查,或聯合檢查。
目前,膽石癥的主流用藥主要有:
滔羅特(
牛磺熊去氧膽酸膠囊)、
金錢膽通顆粒、結石清膠囊、
金錢膽通口服液、
優思弗、
思美泰(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 )、
十五味賽爾斗丸、黑寶
熊膽粉、
友來特、
優克龍、
十味蒂達膠囊。詳細了解可致電400-101-6868咨詢
百濟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