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酸)類似物(NUC)抗病毒已成為失代償期
肝硬化綜合治療的重要措施之一,
拉米夫定具有毒性低、起效快、療效好的優點,應答不佳者長期使用產生耐藥變異的可能性增加。筆者自2007年6月~2009年2月對26例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采用拉米夫定治療24周,根據藥物對HBV DNA的抑制程度,進一步優化NUC抗病毒治療,結果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病例選擇按2000年西安會議“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診斷標準,符合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伴有腹水或(少量胸水)腹水并存, HBV DNA>1.0×103拷貝/ml,HBsAg陽性,HBeAg陽性或陰性,TBil≤171 μmol/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正常或升高。排除標準:估計生存期少于3個月,并發原發性
肝癌,合并
丙型肝炎或丁型肝炎。對符合上述標準,依從性好,經醫患溝通,同意使用拉米夫定者26例歸為治療組;對拒絕或者暫不同意使用拉米夫定者25例歸為對照組,治療組26例中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齡(37.9±15.1)歲,腹水23例,胸腹水并存3例;對照組25例中男19例,女6例,平均年齡(40.3±18.4)歲,腹水23例,胸腹水并存2例。兩組年齡、性別及病情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
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以保肝、利尿為基礎,合并腹水感染者加用敏感抗生素、有明顯低蛋白血癥者補充
白蛋白(ALB)和血漿、有水電解質平衡紊亂者及時糾正。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拉米夫定100 mg,每日一次口服,連續服用24周。療程結束時,對HBV DNA陰性(≤1.0×103拷貝/ml)的患者繼續使用拉米夫定治療,如24周HBV DNA>1.0×103拷貝/ml者加用或換用另一種無交叉耐藥的NUC。
3.觀察項目
觀察治療前、治療3個月和6個月后肝功能、HBV DNA變化和Child Pugh分級。
4.統計學處理
兩組治療前后均數變化的差異性采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統計學有顯著意義。
結果
治療組臨床癥狀緩解、腹水吸收20例,腹水明顯減少4例,無變化2例,總有效率92.3%(24/26),抗病毒24周后HBV DNA轉陰11例,陽性15例中,9例加用阿德福韋,5例換用恩替卡韋,1例換用
替比夫定。治療組無論是治療前后比較還是與對照組比較,其ALT、ALB、Tbil、Child Pugh評分的改善、HBV DNA水平下降均有顯著差異性(P<0.05)。對照組臨床癥狀緩解,腹水吸收14例,腹水明顯減少2例,無變化或增多7例,2例于觀察期內死于肝硬化相關并發癥(嚴重感染、肝腎綜合癥、肝性腦病),總有效率64.0%(16/25),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性(χ2=6.037,P<0.05)。對照組ALB、ALT、Tbil、Child Pugh評分及HBV DNA水平變化不大。
討論
本組資料顯示,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療能夠改善肝功能指標ALT、TBil及ALB(P<0.05),降低Child Pugh平均積分和HBV DNA水平(P<0.05),而對照組上述指標變化不大。治療組在改善臨床癥狀、消除和減少腹水方面也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在觀察期內有2例死于肝硬化相關并發癥,但不能說明拉米夫定能降低失代償期肝硬化短期死亡率(P>0.05)。筆者對HBV DNA轉陰性的患者繼續使用拉米夫定,雖然預測將來發生耐藥的可能性較小,仍應該密切觀察HBV DNA的變化,每3個月檢測一次,一旦發生病毒學突破立即調整方案。以前,曾有作者采用拉米夫定/
阿德福韋酯序貫治療YMDD變異的乙肝肝硬化[3],最近更新的歐洲、亞太指南均不主張序貫療法,一致推薦拉米夫定加用阿德福韋酯,目的是減少單用阿德福韋酯產生多重耐藥的風險。總之,拉米夫定優化治療能夠提高療效、降低醫療費用、預防和減少耐藥發生,是廣大農民患者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