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盆腔炎是婦科臨床中常見的疾病之一,是一種發生在女性內生殖器及周圍結締組織或盆腔腹膜等部位的急性炎癥[1].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腹疼痛、發熱及惡寒等,患者的心率往往會隨著下腹肌肉的變化而出現變化,且其陰道中會流出大量的膿性物質,附件區厚度增加。急性盆腔炎在發病時容易引發感染性休克、彌漫性腹膜炎以及敗血癥等嚴重性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身體健康。由于該病的發病部位比較復雜,既可以局限于一處發病,也可以于多個部位同時發病,且炎癥波及盆腔的范圍也存在較大的變化,使其臨床表現的癥狀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對急性盆腔炎的診斷及治療中,必須要采取臨床檢驗進行輔助診斷,以進一步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率[2].為了分析治療過程中的盆腔炎患者采用臨床檢驗進行檢查的應用價值,我院73例盆腔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展開進一步的分析,現報道如下。
目的:探討對盆腔炎患者治療過程中臨床檢驗的應用價值,以為臨床工作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據。方法:收集73例盆腔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所有患者于治療前的血沉、C- 反應蛋白(CRP)及衣原體檢查的平均值作為對照組,并對所有患者于治療后的血沉、CRP及衣原體檢查的平均值進行統計,以此為研究組。結果:經臨床檢驗發現,研究組患者的血沉、CRP及衣原體的陽性檢測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血沉、CRP及衣原體檢查的平均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急性盆腔炎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臨床檢驗可根據患者的病史、病程及臨床表現等方面進行初步的診斷,并能根據病原體檢驗結果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確診,能為患者病情提供準確、有效的對癥治療,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于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間收治的73例盆腔炎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的年齡在20~6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4±2.8)歲。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發熱、
白帶增多、下腹痛及寒戰;其中35例患者出現腹墜痛、腰痛、
腹瀉及排尿不暢,6例患者合并有腹膜炎,且出現腹脹、腹瀉、惡心及嘔吐等癥狀。采用臨床檢驗法對73例患者進行臨床檢查,以所有患者于治療前的血沉、CRP及衣原體檢查的平均值作為研究對照,另外以對所有患者于治療后的血沉、CRP及衣原體檢查的平均值為觀察組;颊咧委熐芭c治療后的年齡等一般資料間差別不大,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方法
1.2.1診斷標準
1)宮體壓痛、宮頸觸痛及附件區壓痛均可作為急性盆腔炎臨床診斷的重要標準;2)通過對患者進行體溫的測量,若其體溫在38.5℃以上,應取其宮頸和陰道處的分泌物制作成涂片,然后送至實驗室進行檢驗,以證實患者的陽性檢測構成比結果。由于紅細胞沉降率的變化會對C-反應蛋白(CRP)的變化造成影響,因此這種檢驗標準也可作為急性盆腔炎臨床檢驗的另一項重要標準;3)采用B超、MRI等診斷設備進行檢查,以觀察患者是否存在卵巢腫塊或者盆腔積液,以此作為患者病情的判定,以便根據患者的病情對癥下藥,這種檢驗方法也是急性盆腔炎臨床診斷中的特異標準。因此,在急性盆腔炎的臨床診斷中采用參考這三種診斷標準進行檢查,對患者病情的診斷及治療具有的重要意義。
1.2.2檢測方法
首先是進行血沉的檢測。于清晨抽取患者的空腹靜脈血,抽取血液為5ml,然后及時采用全自動血沉動態分析儀對患者的血樣進行進一步檢查,以0~20mm/h作為患者的血沉標準值,以此為參考,對照患者治療后的血沉值。
其次是對衣原體的檢測。由于DNA合成酶在進行DNA合成時需要根據5''-3‘方向進行合成的,所以在設計引物順序也必須要按照5''-3’方向進行。在本次研究中,在進行細菌引物的選擇時,根據設計標準選擇5''-CGAT-GATTTGAGCGTGTGTAGCG-3‘作為正向引物,并選取5''-AT-ACGAGCCAGCACTCCAATTTC-3’作為逆向引物。同時,抽取患者陰道中的分泌物0.5ml,并采用生理鹽水與其融合,且進行12 kr/min 的離心,離心時間為10min,然后取出溶液中的上層溶液,并將其融入到堿性裂解液重,加熱10min后,維持液體溫度在98℃,融合取出上清液制成臨床標本模板DNA.以≤ 103copy/ml作為患者的衣原體標準參考值,以對照患者治療后的衣原體值。最后進行CRP的檢測。對患者CRP值的檢測可采用固相免疫雙抗體夾心法進行,并利用定量檢測儀對其進行檢測,以≤ 10 mg/L作為患者的CRP標準參考值,以對照患者治療后的CRP值。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資料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標準,表示組間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的血沉、CRP以及衣原體的陽性檢測構成比
經臨床檢驗發現,患者于治療前后的血沉、CRP以及衣原體的陽性檢測率具有較大的差異性;研究組患者的血沉、CRP及衣原體的陽性檢測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急性盆腔炎作為婦科臨床中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該病的誘因主要包括經期不注意衛生、產后或流產后不注意衛生感染、周圍器官炎癥的蔓延感染、宮腔手術并發感染以及慢性盆腔炎急性發作等[3].該病在發病時常見致病菌主要包括厭氧菌、鏈球菌、大腸桿菌以及葡萄球菌等;颊咴诎l病時常出現下腹部疼痛、發熱以及寒戰等臨床癥狀,在膿腫形成之后,就會引發局部的直腸等部位壓迫刺激癥狀,且多伴有下腹包塊;其中合并腹膜炎者容易出現腹痛、腹瀉等臨床癥狀,并使患者心率不斷加快,且其下腹肌肉會出現反跳痛、緊張及壓痛等癥狀[4].通過對患者進行盆腔檢查,可見其的陰道充血灼熱,且伴有大量的膿性物質分泌物;還可見其附件區增厚,存在包塊,且出現子宮壓痛、宮頸抬舉痛、子宮活動受限以及后穹窿觸痛等臨床癥狀。當患者的盆腔膜、子宮內膜以及輸卵管等生殖系統出現炎癥時,就非常容易引發發盆腔炎。由于急性盆腔炎的發病部位具多變性,不僅能集中在一個部位發病,還能在多個部位同時發病,再加上炎癥會影響到盆腔較大的面積,使其臨床表現出來的癥狀也會出現較大的差異,因此大大增加了臨床診斷及治療的難度。臨床檢驗方法是一種通過采用專用檢驗儀器將患者的血液、分泌物、體液等制成標本進行檢驗的方法。通過臨床檢驗能夠獲取具有臨床診斷價值的數據或資料,在臨床診斷及治療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急性盆腔炎的臨床診斷難度比較大,因此可采用臨床檢驗方法對其進行進一步檢驗,以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率[5].
3.1臨床檢驗在急性盆腔炎中的診斷依據及價值
在臨床中對急性盆腔炎的確診依據通常可分為臨床癥狀標準和特異性標準。臨床癥狀標準是指患者在發病時的宮體壓痛、宮頸疼痛以及附件區壓痛等,而且該標準還包括宮頸或陰道分泌的膿性分泌物質等體征,對患者的膿性分泌物質進行涂片檢查可發現存在白細胞;患者的紅細胞沉降率不斷增大,且CRP含量也不斷增大,經實驗室檢查可見
淋病奈瑟菌陽性或者衣原體陽性,且患者在體溫在38.5℃以上[6].而特異性診斷標準是指患者經過子宮內膜活檢,確診為子宮內膜炎;經陰道超聲或者MIR檢查可見輸卵管有大量液體,并變粗,且一些患者還伴有輸卵管或者卵巢部位出現盆腔積液和腫塊;經腹腔鏡檢查,可見患者存在輸卵管炎。通過應用臨床檢驗,既可以對病原體進行準確、有效的明確,還可以更好、更準確地確診出急性盆腔炎[7].但臨床診斷并不能實現對所有感染類別的確診,主要是由于急性盆腔炎的臨床表現變異性較大,且臨床診斷準確性較差等因素引起的。因此,在對該病進行臨床檢驗時,還必須采用血常規檢查以及尿常規檢查等輔助檢查方法進行診斷?赏ㄟ^收集宮頸分泌物標本,并制作成涂片,然后進行菌群培養以及免疫學檢測,能實現對急性盆腔炎的有效、準確診斷。
3.2臨床檢驗在急性盆腔炎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在急性盆腔炎的臨床治療中,醫生必須要先充分了解患者的病癥,以便采取相應的藥物進行對癥治療。因此對急性盆腔炎致病菌的明確是對癥下藥的根本,而利用臨床檢驗方法就能有效檢出患者致病菌,從而為臨床治療提高有效、準確的依據。在急性盆腔炎的臨床中,抗生素是治療該病的重要藥物,而利用臨床檢驗就能有效診斷出抗生素的藥敏性,然后參考患者的藥敏試驗結果,從而選擇相應的抗生素治療。在急性盆腔炎臨床中的常用抗生素藥物主要包括頭孢菌素類、氨基酸苷類、四環素類、青霉素類、硝咪唑類以及大環內酯類等抗生素[8].對于革蘭陽、陰性菌必須要先進行革蘭氏染色反應。革蘭陽性菌主要包括肺炎球菌、鏈球菌以及敏感性葡萄球菌等,該菌種的存在,容易導致患者出現炎癥感染癥狀。經臨床檢驗后,通過采用青霉素類抗生素進行治療,不僅具有良好的治愈效果,還能起到良好的預防感染效果。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可劃分為三代。其中,第一代的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能有效抑制革蘭陽性球菌感染;而第二、第三代均作為一種廣譜抗生素,能很好抑制衣原體致病菌[9].對于感染革蘭陽性球菌、衣原體以及支原體致病菌的急性盆腔炎患者,采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而對于革蘭陰性球菌感染的患者,宜采用氨基酸苷類抗生素治療。由于厭氧菌是生存在無氧環境下的,對該菌種的抑制一定才保證空氣O2含量要在18%以上,且CO2的濃度要控制在10%左右,宜采用硝咪唑類抗生素進行治療;而對于由衣原體、立克次體及支原體等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宜采用四環素類抗生素治療。通過了解藥物的藥敏性,臨床檢驗人員就能夠參考患者的藥敏性特征選擇相應的抗生素藥物治療,不僅能有效降低藥物的副作用,且能通過藥敏試驗,能有效提高對治療藥物種類及劑量選擇的準確性。
在急性盆腔炎的臨床治療中,必須要先明確患者的感染菌群,并明確其病原體類別。通常可利用腹腔鏡檢查以獲取發病部位分泌物的樣本,并對樣本進行藥敏試驗以及細菌培養,以明確致病菌的類別。另外,還要采用宮血常規檢查以及尿常規檢查等輔助檢查方法進行診斷,并收集宮頸分泌物標本,且制作成涂片,然后進行菌群培養以及免疫學檢測,以為患者病情的分析和診斷提供參考。在培養細菌時,如果結果為高陽性率,應輔助確診過程;對衣原體可采用免疫熒光進行檢測[10].在處理涂片的過程中,必須要密切觀察細菌的外觀形態,且還要對其進行格蘭染色操作,如果存在淋病奈氏菌即可確診為急性盆腔炎。對急性盆腔炎患者進行臨床檢驗,醫生就可以根據患者的病史、病程等一般臨床資料以及其臨床表現、體征變化等進行致病菌的初步判斷,然后根據實驗室檢查的病原體結果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確診,并根據患者的病情、致病菌類別等情況進行對癥治療,有利于提高臨床治愈率。
3.3小結
在本次研究中,經臨床檢驗發現,患者于治療前后的血沉、CRP以及衣原體的陽性檢測率具有較大的差異性;研究組患者的血沉、CRP及衣原體的陽性檢測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的血沉、CRP及衣原體檢查的平均值明顯高于治療前?梢,在急性盆腔炎臨床中應用臨床檢驗,能有效、準確明確致病菌的類別,且根據患者的藥敏性特征,選擇相應的抗生素進行治療,不僅有利于提高臨床治療的有效率,還能減少二次感染的發生。綜上所述,臨床檢驗在急性盆腔炎的臨床治療中,能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有效、準確的依據,從而實現對疾病的對癥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來源:《急性盆腔炎患者治療中臨床檢驗應用價值分析》彭金蘭,《名醫》(學術版)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