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一般將月經失調稱為月經不調,又將月經不調歸納為月經先期、月經后期、月經過多或月經過少。但臨床上往往不是單純一種癥狀出現,如月經過多常與月經先期并見,月經過少常與月經后期并見。
月經先期或/和月經過多常由血熱,熱擾沖任,或氣虛不能統攝血液,或腎虛沖任不固所致。屬于血熱者,又應區分實熱、虛熱。常見證型有:
、 陽盛血熱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先期,月經量多,色鮮紅或紫紅,伴有面赤,煩躁易怒,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熱涼血,方用清經散、丹梔逍散等。
② 陰虛血熱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先期,月經量不多,甚至減少,色鮮紅質稠,伴有面潮紅,手足心熱,盜汗,心煩失眠,口干,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治宜滋陰清熱涼血,方用兩地湯、清化飲等。
、 氣虛不攝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先期,月經量多色淡,質清稀,伴有心悸氣短,神疲乏力,面色蒼白,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脈細弱無力。治宜補氣攝血,方用歸脾湯、補中益氣湯等。
④ 腎虛不固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先期,月經量或多或少,色暗淡,質稀薄,伴有腰脊酸痛,腿腳無力,舌淡,脈細弱。治宜補腎固沖,方用龜鹿補沖湯等。
月經后期或/和月經過少,常由久病失血或產后耗傷精血,或脾虛營血虛少;或先天不足、多產房勞耗傷腎精,腎虛沖任未充;或月經過食生冷或感受寒冷,血為寒凝;精神抑郁,情志不暢,氣滯血郁等引起。常見證型有:
、 血虛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后期,量少色淡,質清稀,伴有眩暈,失眠,心悸,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脈弱無力。治宜補血益氣,方用人參營養湯、歸芍異功散等。
② 腎虛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初潮較遲,經期延,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質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脈沉。治宜補腎養血,方用左歸丸等。
③ 血寒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后期,量少色暗,有塊,或色淡質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溫喜按,得熱則減,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脈沉緊或沉遲無力。治宜溫經散寒調經,方用溫經湯、大營煎等。
④ 氣郁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后期,量少色暗有塊,排出不暢,伴有少腹脹痛,乳脹脅痛,精神抑郁,舌正常或稍暗,脈弦澀。治宜行氣活血,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烏藥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