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肝切除術后必然會導致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損害,術后肝功能衰竭是臨床肝切除術后致命并發癥,也是引起術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減少對殘余肝組織功能的影響,一直是臨床防治肝功能損害的重點。減輕肝臟缺血再灌注損傷的藥物使用是保護患者部分肝切除術后肝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還原型谷胱甘肽對缺血再灌注損傷后的肝組織具有保護作用。在臨床工作中,還原型谷胱甘肽已廣泛用于保護病毒性
肝炎、酒精性肝炎等肝功能損害。我們對部分采用肝門血流阻斷后行肝切除術的患者使用了
阿拓莫蘭,并與未使用阿拓莫蘭的病例進行對比,觀察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的變化,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病 例
40例住院患者均經血液生化檢測、B超、CT及MRCP確診,隨機分為以下兩組:阿拓莫蘭治療組(簡稱為阿拓莫蘭組)22例,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齡為32~76歲。對照組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齡為30~75歲。所有病例中原發性
肝癌25例,肝血管瘤6例,肝內膽管結石9例。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見表1。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1.2 手術情況
兩組均采取常溫下第一肝門血流阻斷法,術中根據病變的具體情況行不規則肝切除術、肝段切除或半肝切除。所有手術由同一組醫生完成。兩組手術時間、肝門阻斷時間、次數及出血量經統計學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處理和麻醉方法基本相同,術后處理則依術式的不同采用相應的外科術后常規性治療。術后當日對照組護肝治療使用維生素C、三磷酸腺苷、肌苷及輔酶Q等;阿拓莫蘭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輔以阿拓莫蘭(重慶藥友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1.5 g靜脈滴注,每日1次。兩組治療時間為10 d。
1.4 觀察項目及指標
于術前、術后第1,3和7 天,取患者外周血分析測定血清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總膽紅素(TBIL)和
白蛋白(ALB);觀察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病死率、術后平均住院時間。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SPS10.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 果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改變見表3。表3 兩組患者肝功能變化 兩組中均無因手術而導致死亡的病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包括:①肝功能不全, 阿拓莫蘭組0例,對照組1例。②胸腔積液, 阿拓莫蘭組2例,對照組3例;③傷口感染, 阿拓莫蘭組1例,對照組2例;④膈下積液,兩組各1例。兩組患者的并發癥均經積極的處理而治愈。阿拓莫蘭組術后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3.7±6.0)d,而對照組為(17.1±7.6)d。術后死亡率、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兩組間無明顯差異。
3 討 論
肝門阻斷雖可減少出血量,但也必然造成肝細胞損傷,這也是導致肝功能衰竭的重要因素。此外,麻醉、藥物、術中低血壓及缺氧等因素都會對肝功能產生不利影響。肝臟的缺血再灌注損傷是肝臟外科手術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對于如何提高肝臟的自我保護能力,調動其內源性保護機制減輕損傷,是目前肝臟外科研究的熱點問題。肝切除術術中應盡可能地減少肝門阻斷時間,術后保證供氧,靜滴極化液、谷胱甘肽、甘利欣和維生素。
阿拓莫蘭是一種還原型的谷胱甘肽(GSH)制劑,具有保護肝細胞膜,促進肝酶活性,增強肝臟解毒和合成功能的作用。在臨床上外源性GSH可保護肝臟內皮細胞免遭毒性損害。肝切除術可造成組織和肝臟GSH的明顯下降。有研究證實缺血再灌注過程中大鼠肝組織及血漿中GSH含量降低。GSH還有調節細胞增生的作用。細胞中GSH水平高低與細胞生長率直接相關。動物實驗表明:金屬硫蛋白Ⅰ/Ⅱ(metallothioneinⅠ/Ⅱ)基因剔除的小鼠,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誘導其肝臟受損后(6~24 h)肝臟GSH水平明顯低于野生型小鼠,并且金屬硫蛋白Ⅰ/Ⅱ基因剔除的小鼠肝細胞不能再生。本文結果顯示,所有患者術后酶學指標升高明顯且波動范圍較大,與患者年齡,并發癥,經歷肝門阻斷,肝臟切除范圍等因素有密切關系,阿拓莫蘭治療組酶學指標下降幅度明顯優于對照組,這與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急性肝炎療效優于慢性肝炎有關,可能是急性肝損害時細胞內GSH含量更低所致。所以部分肝切除術后的患者術后使用GSH保護肝功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肝切除術后的肝功能與術前準備的關系十分密切,為了更好地保護術后肝功能,術前應給予營養支持、糾正貧血和低蛋白血癥、糾正患者凝血機能障礙、保護腎功能、腸道準備等綜合治療,以保證患者能耐受手術,減少肝功能損害等并發癥的發生。本組病例術前都做了相應的準備,盡可能讓肝功能穩定在Child A級,術中盡可能地減少肝門阻斷時間,術后常規使用保肝藥物,在此基礎上使用還原型谷胱甘肽才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