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癌癥高發病率、高死亡率的現狀,美國天普大學和斯坦福大學腫瘤領域的科學家經過多年的刻苦攻關,從高速發展的細胞學和免疫學找到突破口,成功研制出腫瘤生物治療技術。經過幾十年的臨床發展,該技術已成為學術界公認的繼手術、放化療后的第四大腫瘤治療模式。2009年,哈醫大四院率先引進生物治療技術,在經歷一年半的臨床實踐中,已成功為215名患者開啟了新的生命之旅。
面對著腫瘤技術的多元化發展,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應用生物治療技術,那究竟什么樣的人群可以進行生物治療呢?哈醫大四院副院長、醫學博士劉明教授根據美國天普大學的臨床治療對照比較,認為以下五類腫瘤患者最適宜接受生物治療。
一是早期腫瘤患者
任何疾病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均是有利的,尤其是對于早期的腫瘤患者,但是一些腫瘤病癥在早期并沒有什么明顯的癥狀,往往不易察覺,容易放任病情增長,直至中晚期才發現。隨著癌癥的高發率逐年攀升,如果不幸遭遇癌癥侵襲,最好盡早進行治療,避免嚴重發展,增加治療難度。
據劉明教授介紹,早期原發性的腫瘤病灶,除進行手術、放化療等治療手段外,更易實施細胞生物學技術,充分利用DC(樹突狀細胞)和CIK(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進行自體殺滅癌細胞治療,有效控制癌細胞發展,直至全部殺滅腫瘤細胞。對于大多數早期腫瘤患者來說,甚至可以一邊工作一邊治療。
二是無法承受手術、放化療的患者
據介紹,生物治療可用于任何一期的癌癥患者。該細胞對腫瘤細胞的識別能力很強,對于那些體質相對較弱、錯過了手術最佳治療時期又承受不了放化療反應的患者,較為適合選用生物治療技術。
劉明教授說,腫瘤生物技術最大的優點是無副作用,由于是病人自己的血液細胞,經過培養回輸后不會發生免疫排斥反應。同時,新細胞對腫瘤細胞具體免疫識別功能,只對癌癥細胞有殺傷作用。
三是聯合放化療的患者
生物治療可以啟動免疫細胞,達到殺滅腫瘤細胞的目的,同時機體內免疫細胞分布廣泛,可以殺滅殘存的腫瘤細胞。生物治療的副作用輕微,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生物治療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和造血功能,對于增強放化療的耐受和治療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劉明教授認為,生物治療技術優勢非常明顯,它能增強放療敏感性、減少毒副作用;抵抗化療藥物的免疫抑制作用,增強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提高化療的療效;迅速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大部分患者可達到瘤體縮小甚至消失、或長期帶瘤生存的效果。而對于放化療無效的患者,同樣可以采用生物治療延長生存期。
四是術后恢復的患者
由于腫瘤生物技術具有免疫調節和自體細胞修復作用,在治療腫瘤的同時,大部分患者尤其是放化療后的患者,都會出現消化道癥狀減輕或消失、皮膚有光澤、黑斑淡化、靜脈曲張消失、頭發停止脫落并恢復生長、白發變黑發等“年輕化”表現,精神狀態和體力亦有明顯恢復。同時,生物治療獨有的免疫識別殺傷功能,能有效清除手術、放化療后殘余的癌細胞及微小病灶,預防腫瘤的復發和轉移。
五是晚期腫瘤患者
劉明教授認為,對于晚期腫瘤、已發生轉移、體質較弱的患者,都可以選擇最先進的生物治療技術,先激活體內的免疫功能,通過高特異功能的免疫細胞,識別和殺傷腫瘤,促進治療,控制腫瘤的轉移和復發,為那些絕望、喪失治療信心的患者,帶來新的希望——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升生存質量!
劉明教授提醒,醫學技術日新月異,治療腫瘤的方法也逐漸趨向多元化,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選擇科學、合理的治療方式是保障生存期最有效的手段。
鏈接
全世界都在尋找一種既能準確殺滅腫瘤,又不損傷自身免疫的腫瘤治療方法,美國在此項研究上花費了數千億美元。2008年,美國天普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從高速發展的細胞學和免疫學找到突破口,研究出“DC-CIK自體細胞治療技術”它能在有效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修復、增強人體免疫系統,被國際醫學界稱為腫瘤第四大新技術療法!研究表明,使用“DC-CIK治療”的腫瘤患者3年生存率為72%,未使用的為33%;5年生存率為57%,未使用的為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