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治療方案
綜合治療是提高
肺癌療效的重要手段。經臨床實踐證明,中西醫綜合治療,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各種治療方法在疾病過程各階段中的作用,做到在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抑制或消滅
腫瘤細胞。達到全身治療和局部治療的目的。具有手術適應證的肺癌患者,應首選手術治療。在手術期間或(和)手術后,不論是否化療、放療均應以中醫藥治療,有利于康復,并為進一步綜合治療創造有利的條件,減少腫瘤擴散轉移,改善癥狀,延長生存期,提高臨床療效和生存質量。
關于肺癌的綜合治療,筆者采用了一種分組治療計劃。即按細胞學或病理學診斷分為兩組,即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鱗癌、腺癌、大細胞未分化癌和混合型肺癌)。
1.小細胞肺癌(SCLC)綜合治療計劃
(1)原則上一般不首選手術治療。
(2)以化療和放療為主。
(3)治療期間視情況可配合活血化瘀中藥以提高腫瘤細胞的敏感性,休息期間配合肺癌主方加辨證用藥以促進機體功能恢復,以戰勝疾病。
(4)爭取在腫瘤控制后將原灶切除。人們通過大批病例的觀察,重新認識到,胸內腫瘤的控制不一定延長病人的生存期,但是可改善病人的生存質量,從而提供延長生存期的可能性。為此,手術治療在小細胞肺癌中的作用再次提出,但是僅作為一種輔助治療。
(5)采取措施(頭顱照射、亞硝脲類藥物)預防顱內轉移。
(6)在達到完全緩解(CR)后,至少再作兩個療程鞏固化療,對首次治療未達到CR的病人應努力加強治療,采取必要的手段(如提高放療量、更換化療方案和可能時采取手術)爭取達到CR。
2.非小細胞肺癌(NSCLC)綜合治療計劃
(1)原則;對Ⅰ、Ⅱ期患者首先手術治療,術后根據淋巴結受侵情況、細胞分化程序、血管和淋巴管內有無癌栓,確定是否化療。其基本治療計劃是:手術,休息1個月左右,行放療和(或)化療,休息3~6個月,再行化療,再休息3~6個月,再次化療。
(2)對Ⅲ期患者的治療計劃:先行放療,然后爭取手術或行化療,再按療程執行化療療程。
二、中醫治療
治療本病應在中醫辨證理論具體指導下,辨明虛實邪正,在整體和局部相結合的理論觀點上,抗癌治療和扶正固本治療相結合,辨證治療與辨病治療相結合。中醫學認為肺癌發病的病因病機是正氣內虛、痰凝毒聚和臟腑陰陽失調,具體辨證分型又有5~6種之多,但仔細研究,究其根本,則為"氣虛"。正氣內虛當為氣虛,不需闡述;痰凝毒聚,其因則為水濕停留,氣不足而運化不利導致;臟腑陰陽失調,臟腑功能降低,亦是氣虛表現。肺為嬌臟,五臟之華蓋,陽常不足,故其"氣虛"之中應以"陽虛"為主。縱觀醫家之論,鮮有把"陽虛"定為肺癌病機根本之說。筆者參閱部分學者意見(附于后)根據實踐觀察應用,證實該病機探討正確,以此指導臨床治療,已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在臨床實踐中觀察到絕大多數肺癌患者,尤其是早中期、中晚期患者,均表現為舌質偏胖,苔薄白,其他如面色蒼白、乏力、倦怠等陽氣虛證或多或少,或明顯或不明顯地存在著。經用溫陽扶正藥調理后好轉,但停一段時間(1個月左右)后又基本恢復原狀,再用溫陽藥物又得以改善。故筆者根據中醫學的病機分析及醫療實踐證明,肺癌的根本病理病機為"陽氣虛",故溫陽益氣之法宜貫穿于肺癌治療的始終。其基本方(肺癌主方)為:
人參(或西洋參)10g,黃芪30g,麥門冬15g,五味子9g,桂枝20g,炮附子30~60g(先煎),菟絲子15g,女貞子15g,鹿茸3g,仙靈脾15g,沙參15g。
(一)辨證分型治療
1.脾虛痰濕型
證候:咳嗽痰多,胸悶納呆,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大便溏薄,舌質淡胖,苔白膩,脈濡緩或濡滑。
治法:健脾除濕,溫陽益氣,化痰散結。
方藥:肺癌主方,選加健脾化濕藥,如白術15g、茯苓15g、制半夏10g、陳皮10g、薏苡仁15g、牡蠣30g、象貝母15g等。
2.氣陰兩虛型
證候:咳嗽,無痰或少痰或泡沫痰,或痰黃難咳,痰中帶血,胸痛氣短,心煩
失眠,口干便秘,舌質紅,苔花剝或光剝無苔,脈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溫陽清肺。
方藥:肺癌主方選加益氣養陰藥,如沙參30g、麥冬15g、白花蛇舌草30g、桑白皮15g、生地15g、夏枯草30g等。
如痰中帶血,加仙鶴草15g,小薊炭15g,阿膠10g(烊化)等藥。
3.氣滯血瘀型
證候:咳嗽,痰血,氣促,胸脅脹滿或刺痛,大便干結,舌質有瘀斑或紫斑,苔薄黃,脈弦或澀。
治法:溫陽行氣,化瘀散結。
方藥:肺癌主方選加活血化瘀藥,如當歸15g、生地15g、桃仁10g、丹參15g、赤芍15g、枳殼10g、郁金10g、川楝子10g等。
4.熱毒熾盛型
證候:高熱,氣急,咳嗽,痰黃稠或血痰,胸痛口苦,口渴欲飲,便秘,尿短赤,舌質紅,苔黃而干,脈大而數。
治法:清熱泄火,解毒散腫。
方藥:白虎承氣湯加減。藥用:生石膏30g,知母10g,大黃10g,黃連10g,魚腥草30g,蒲公英15g,仙鶴草15g,生瓜蔞10g,黃芩10g。
該型為肺癌的特殊類型,多為合并肺部感染導致的實熱征象,其為標證,實仍為"陽虛"。遵照"急則治其標"之原則,治療宜清熱泄火,解毒散腫,必要時配合靜脈用藥。待病情好轉后,再給予癌腫主方溫陽益氣隨證加減。
5.氣血兩虧型
證候:面色無華,頭昏肢倦,神疲懶言,動則自汗,氣短,心悸怔忡,食欲不振,白細胞減少,舌質淡,舌體胖,苔少,脈細。
治法:益氣升血,溫陽滋陰。
方藥:肺癌主方選加益氣養血藥,如當歸9g、補骨脂15g、炒白術12g、鹿角片12g、大熟地20g、大砂仁30g、紫河車12g、枸杞子15g、雞血藤20g、阿膠10g(烊沖)。
肺
癌癥候復雜,合并癥亦多,隨病情發展的不同階段,辨證也互相錯雜,中醫又宜貫穿于治療的始終,故應掌握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才能恰當治療。
為便于掌握用藥,可參考以下常用藥物選擇加減使用。
咳嗽痰粘:瓜蔞、桔梗、杏仁、前胡、紫菀、葶藶子等。
痰血:藉節、白茅根、仙鶴草、旱蓮草、白及、三七等。
痰多難吐:海蛤粉、皂角刺。
氣虛自汗:人參、冬蟲夏草、五味子、浮小麥、生黃芪、煅龍骨、煅牡蠣等。
口干舌燥:天花粉、生地、玄參、知母、沙參等。
胸背疼痛:元胡、三七、乳香、沒藥、烏頭、云南白藥。
胸腔積液:葶藶子、車前子、豬芩、芫花等。
軟堅散結:夏枯草、貝母、牡蠣、穿山甲、水蛭、僵蠶、山慈菇等。
抗癌抑瘤:白花蛇舌草、龍葵、蚤休、蛇莓、半枝蓮、山豆根、蒲公英、前胡、魚腥草、夏枯草、黃芩、南星、半夏、斑蝥、蟾蜍、冬蟲夏草、守宮、紫草、石見穿、黃藥子等。
(二)單方驗方
1.鴉膽子乳注射液、30~80ml,5%葡萄糖鹽水500ml,靜脈滴注,20~30天為一療程,間隔10天,再行下一療程治療。
2.豬芩提取物,每日40mg,肌內注射,配合化療。適用于各型肺癌。
3.鮮龍葵30g,每日1次,水煎服,適用于肺癌有胸水者。
4.肺鱗癌 紫草根30g,山海螺30g,山豆根15g,草河車15g,蚤休15g,夏枯草15g,海藻15g,貝母20g,前胡10g。水煎服,每日1劑。
5.肺腺癌方 蜀羊泉30g,龍葵30g,菝葜30g,山海螺30g,生苡仁30g,生牡蠣30g,蛇莓15g,夏枯草15g,山慈菇15g,浙貝母10g。水煎服,每日1劑。
6.肺未分化癌方 徐長卿30g,半枝蓮30g,白花蛇舌草30g,龍葵30g,土茯苓30g,仙鶴草30g,黃藥子30g,蚤休15g,野菊花15g,前胡10g,桔梗10g。水煎服,每日1劑。
7.消金散 赤紅蛇粉、天南星、白及、鳳凰衣、廣陳皮、全瓜蔞各30g,北沙參60g,西洋參15g,炙鱉甲45g,制乳沒各20g,辰砂12g。共研細末,每次1g,每日三次,沖服。適用于肺癌陰虛血瘀痰聚者。
(三)名醫經驗
中日友好醫院李佩文先生認為,肺癌中醫辨證可有多種,并發大咯血、感染、DIC、呼吸性酸中毒者常與肺陰虛有關,病程越到晚期,肺陰虛癥出現也就越多。因此,預防和治療陰虛證,有重要意義。
肺癌與中醫學的"息賁"、"咳嗽"等疾病有許多癥狀相似,但是中醫的"肺瘺"與晚期肺癌更有諸多一致之處,虛熱"肺瘺"的發生常是重危之癥。肺氣虛損,津液不足,失于濡養以致"肺葉枯蔞"。引起肺陰虛的原因有多種,如①患者素來是肺腎陰虛的體質,患肺癌后陰虛癥狀加重;②肺癌手術切除中,體液丟失過多,術后沒及時補充;③放射治療引?quot;熱毒傷陰";④惡性積液治療中,給以大量利尿劑,造成體液丟失或低鉀血癥;⑤博萊霉素、平陽霉素、大劑量環磷酰胺化療或與放療毒性疊加造成肺纖維化等。防治肺陰虛的發生,常用方為:百合固金湯及清燥救肺湯化裁。基本方為:人參、天冬、生地、玄參、百合、白芍、杏仁、桔梗、貝母、桑葉、枇杷葉、魚腥草、半枝蓮。本方養陰益氣、止咳散結,現代研究有提高免疫功能、抑瘤、鎮咳作用。如百合除有益氣清心、潤肺止咳作用外,主要成分含有秋水仙堿,可抑制瘤細胞的有絲分裂,百合中所含胡蘿卜素、維生素C等也與抑制腫瘤有關,現代研究證實該藥能增強單核細胞的免疫功能以及抗衰老。天冬可養陰生津、鎮咳止血,體外抑瘤率可達44%,有人擬天冬復方對動物肺鱗癌及腺癌有明顯抑制作用,可使肺轉移灶減少,淋巴細胞轉化及NK細胞活性提高。枇杷葉、魚腥草、半枝蓮、貝母也是具有軟堅散結的肺經要藥。加之其他藥物的止咳、潤肺、止血、清熱等功能,每每取得較為明顯的臨床效果。
(四)針炙療法
1.針刺 主穴取風門、肺俞、心俞、天泉、膏肓、中府、尺澤、腹中以及痛癌壓痛點。配穴取列缺、內關、足三里。耳穴取上肺、下肺、心、大腸、腎上腺、內分泌、鼻、咽部、胸等。補瀉兼施,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分鐘。適用于各期肺癌者。針刺治療時可配合湯藥同時治療。
2.針刺和穴位注射 針刺百會、內關、胸區、風門、肺俞、定喘及豐隆突,并以20%~50%紫河車注射液14~16ml,分別注入足三里及大椎穴。每日或隔日1次,連續治療15天為一療程,休息3~5天,再開始下一療程。適用于肺癌等晚期惡性腫瘤疼痛者。
(五)外敷藥物
1.癌痛散 山柰、乳香、沒藥、姜黃、桅子、白芷、黃芩各20g,小茴香、公丁香、赤芍、木香、黃柏各15g,蓖麻仁20g。上藥共為細末,用雞蛋清調勻外敷乳根穴,6小時換藥一次。適用于肺癌疼痛者。
2.蟾酥消腫膏 由蟾酥、細辛、生川烏、七葉一枝花、紅花、洋片等20余種味中藥組成,用橡膠氧化鋅為基質加工成中藥橡皮膏。使用前先將皮膚洗凈擦干,再將膏藥敷在疼痛處,每隔24小時換藥一次。適用于肺癌疼痛者。
3.消積止痛膏 取樟腦、阿魏、丁香、山柰、蚤休、藤黃等量,分研為末,密封備用。用時將上藥按前后順序分別撒在膠布上,敷貼于患者肺癌痛之部位,隨即用60℃左右的熱毛巾在藥膏上敷30分鐘。每天熱敷3次,5~7天換藥一次。
(六)飲食療法
1.手術后飲食 手術后肺氣大傷,宜以補氣養血為主。選用杏仁露、山藥粉、鮮白菜、白蘿卜、冬瓜皮、冬瓜子、山梨、蓮藕等食品。
2.放療時飲食 化療期間肺陰大傷,宜滋陰養血為主。選用鮮蔬菜、鮮水果,如菠菜、杏仁、核桃仁、枇杷果、枸杞果。
3.化療時飲食 化療期間氣血兩傷,宜以大補氣血為主。飲食選用鱉、龜、鮮鯉魚、白木耳、香菇、燕窩、向日葵、山梨、銀杏等。
(七)肺癌陽虛病機的有關現代研究
1.對肺癌的診斷研究 以舌象與經絡、穴位診斷較為多見。施邊鎮等通過大量臨床舌診觀察研究,證明肺癌多表現為舌質紫黯,舌體胖大,表面有裂紋,邊有齒印,舌下大絡脈怒張、彎曲,舌苔多厚膩。邵夢楊教授通過30例療效觀察,發現療效較好者,舌象轉變較明顯,從而提出舌象不僅在對本病的早期診斷方面有重要價值,同時對于本病的療效評定和預后判斷亦具有參考意義。筆者在臨床中亦觀察到肺癌病人早期為舌質淡淡苔白膩,中、晚期舌質偏紫黯,舌體胖大,邊有齒印,舌下大絡怒張、彎曲④,苔多厚膩,并常常患者鼻頭亦表現為紫色,這是腫瘤病人表現出的氣滯血瘀癥狀,經溫陽益氣、活血化瘀治療,這種表現得以好轉,病情得以控制,反之,則病情加重。
2.上海劉嘉湘教授認為肺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正氣虛損,陰陽失調,六淫之邪得以乘虛而入,邪滯于肺,宣降失司,于是肺氣郁閉,氣滯而血瘀,津液不布,聚而成痰,痰瘀互結,日久而成積塊。可見肺癌乃因虛而得病,因虛而致實。虛為病之本,實為病之標。中醫學向來崇?quot;治病必求其本",何況晚期肺癌正氣虛損尤為明顯,因此,對晚期肺癌的治療,應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為治療原則。通過對比觀察研究,總結滋陰生津、益氣溫陽法治療晚期肺癌的作用在于:①延長患者生存期;②緩解和穩定病灶;③提高患者生活質量;④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亦通過對比觀察,顯示本療法為治療晚期原發性肺腺癌的一種具有良好療效的方法。
3.喻全渝教授認為肺癌病機,中醫學術界多統一于正虛邪實這一原則之下。對于正虛的具體內涵,則見解各不相同,論氣虛、陰虛者已屬不少,論陽虛者,則未見報道。喻氏運用溫化法治療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的臨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認為陽虛是本病正虛的關鍵,而又直接與邪實的產生和發展有關。這是因為:首先在氣血陰陽四者之間,陽氣居于主導地位,即《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之義。其次,以本病年齡分布來看,呈40歲以后增加、50~60歲增加更為明顯的規律。再則從本病邪實角度分析,既然瘤的發生主要在于氣血留滯不行,而肺主氣,通調水道,輸布津液,因此,肺癌之實,除瘀血內結以外,還與痰濁有關。《素問·調經論》說?quot;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能流》"。可見,陽虛導致陰盛,陰盛則寒,是肺癌邪實產生和加重的主要內因。所以臨床運用溫通力量強大之品,取得了較好療效。其基本方為:制附子120g,王不留行30g,黃芪30g,桂枝15g,莪術12g。并配合自制復方三生針(生附子、生川烏、生南星等藥組成)5~10ml肌注,每日2次,或10~20ml,加于50%GS40ml中靜脈推注,或50~70ml加10%GS500 ml中靜滴,累計藥量達800ml。
對于肺癌病人有的無陽虛陰盛的表現,有的甚或出現以陰不足為主的臨床表現,喻氏認為這是肺癌的復雜性。他認為作為主要病機之陽虛,即可有陽虛溫煦不足之畏寒肢冷表現出來,亦可由陽氣化之咳唾痰涎、胸脅積水或陽損及陰之便秘、舌紅少苔等所體現,也可有胸痛舌紫等熱毒侵襲或血失統攝等繼發病機可參與其間。所以,筆者的治療采取了辨證為主,即以肺癌為診斷陽虛之依據,同時通過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從而對陽虛在不同肺癌患者身上的不同表現進行辨證施治。溫陽散寒藥強調超常,給藥途徑采取湯劑與針劑相結合,療效明顯,在應用過程中迄今尚無明顯傷陰化燥或癌塊加速擴散等并發癥出現,亦無心、肝、腎功能損害等毒副作用。
通過有關的現代研究,證實了肺癌之根本病機"陽虛"的正確,由此而指導組方的肺癌主方的正確。讓人們在實際應用中,大膽創新,辨病、辨證相結合,中西醫綜合治療,為突破肺癌治療做出貢獻。
(八)中醫藥與放療,化療配合
放療和化療對人體均有傷害。根據四診合參,認為放、化療屬"熱毒"范疇,易于傷陰,故治療宜滋陰養血,清熱解毒。
1.化療期間以養血、活血為主,佐以健脾和胃。
當歸9g,赤芍9g,川芎9g,生地9g,雞血藤15g,天花粉9g,女貞子15g,黨參9g,焦白術9g,生薏苡仁15g,生黃芪30g,大棗5枚。
2.放療期間以養血、活血為主,佐以養陰和胃。
當歸9g,赤芍9g,川芎9g,生地9g,白扁豆9g,黃芩6g,白茅根15g,瓜蔞15g,麥冬9g,陳皮9g,天花粉9g。
3.放療化療中間休息期及放療、化療結束后,宜以中藥肺癌主方辨證加減治療。
三、手術治療
在肺癌的各種治療方法中,手術治療效果最佳,為首選治療方法。近年來單獨地采用手術治療,即使手術方法不斷創新改進,但治療效果仍不能滿意。因此必須采取綜合性治療,治療前必須全面了解患者全身情況、肺癌的細胞學性質、腫瘤發展情況,再合理安排治療方案。
對Ⅰ、Ⅱ期肺癌,病變較局部者,手術前后均可根據辨證分型給予中藥治療。手術后化療和局部放射治療,可以提高和鞏固手術治療效果。手術后中藥治療必須堅持多年,對防治術后復發有重要的意義。
估計手術無法切除,但是無放射禁忌的病人,應先行放射治療,待腫瘤縮小局限后,再手術治療。手術中發現腫瘤有區域淋巴結轉移,而無遠處轉移者,不能徹底切除腫瘤組織,術后待傷口愈合后應盡早行放射治療和(或)化學治療,術前、術后均須服中藥治療。
(一)手術適應證
1.經各種檢查確診的Ⅰ、Ⅱ期非小細胞肺癌。
2.病變局限于一側胸腔能行根治性切除的部分Ⅲ期非小細胞肺癌。
3.臨床高度懷疑肺癌或者不能排除肺癌的可能性,經各種檢查方法不能確診,估計病灶能切除者。
4. Ⅰ、Ⅱ期小細胞肺癌,術前化療一療程后,可行手術治療,有縱隔淋巴結轉移,化療后病變完全緩解者亦應積極爭取手術。
5.原無手術指征,經綜合治療,如放射治療、化療、中醫中藥等,病灶明顯縮小,全身癥狀改善者,應爭取手術治療。
6.已確診的非小細胞肺癌,病灶侵犯胸壁、膈肌、心包、大血管,但范圍局限,技術上能行切除者。
(二)手術禁忌證
1.已經有遠處轉移,如肝、膽、腎、骨骼、鎖骨上淋巴結轉移者。
2.廣泛縱隔淋巴結轉移,胸片示縱隔明顯增寬,或胸內臟器如心臟、食管、大血管等廣泛受侵者。
3對側胸內轉移,如對側肺、對側肺門或氣管旁淋巴結轉移者。
4.同側胸內其他重要臟器受侵,如有上腔靜脈綜合征、霍納綜合征、臂叢神經綜合征者。
5.嚴重心肺功能損害、心律失常,3個月內患有心肌梗死者。
6.伴有嚴重肝腎疾病、嚴重
糖尿病、出血性疾病、惡病質不能耐受手術者。
(三)手術方式
手術切除的基本方式是切除原發病灶和相應的淋巴結,并盡可能保留正常肺組織以達到最佳治療目的。根據不同的臨床分期選擇相應的手術方式。
1.對于Ⅰ期肺癌選用切除原發癌和淋巴結。
2.對于Ⅱ期肺癌選用切除原發癌和1、2線淋巴結。
3.對于Ⅲa期肺癌選用切除原發癌和1~3線淋巴結。
4.對于Ⅲb期肺癌選用切除原發癌和1~4線淋巴結。
5.病變起于葉支氣管或已累及葉支氣管開口者,選用袖式肺葉切除術。
6.病變起于或累及隆突、氣管下部者,經嚴格選擇,部分病例適用于隆突切除及氣道重建術。
近年來隨著外科技術的發展,使肺癌手術效果有了明顯提高,早期肺癌手術后5年生存率可提高到65%~80%。
四、化學治療
1.小細胞肺癌化療方案
國際上及全國協用和臨床上推薦的較有效果的化療方案有如下幾種。
(1)CAO(上海市胸科醫院)方案:
TX 1 000mg/m2,靜脈滴注,第1天;
ADM 50~60 mg/m2,靜脈滴注,第1天;
VCR 1 mg/m2,靜脈滴注,第1天。
每3周為一周期,2~3周期為一療程。
(2)EP 方案:
VP-16 100 mg/m2,靜脈滴注,第1~3天;
DDP 25 mg/m2,靜脈滴注,第1~3天。
每3周重復,2~3周為一療程。
(3)VAP方案:
VP-16 100 mg/m2,靜脈滴注,第3~5天;
ADM 40 mg/m2,靜脈注射,第1天;
DDP 20~30 mg/m2,靜脈滴注,第8~12天。
每4周重復,2~3周為一療程。
(4)COMVP(全國化療學會協作方案):
CTX 50~70 mg/m2,靜脈注射,第1、8天;
VCR 1 mg/m2,靜脈注射,第1、8天;
CTX 7~14 mg/m2,肌肉注射,第3、5、10、12天;
VP-16 100 mg/ d,靜脈滴注,第3~7天。
每3周重復,2~3周期為一療程。
(5)CE方案:
CBP 300 mg/m2,靜脈注射,第1天;
VP-16 100 mg/m2,靜脈滴注,第3~7天。
(6)ECAOCM(Andensom ATBP腫瘤研究所)方案:
VP-16 100 mg/d,靜滴(3小時),第3~5天;
CTX 1.0 g/m2,靜滴(1小時),第1天;
ADM 60 mg/m2,靜滴(15分鐘),第1天;
VCR 1 mg/m2,靜滴(15~30分鐘),第1、8天。
每3周為一周期,3個周期為一療程。
(7)CCNU 120~160 mg,口服,6周可重復。
2.非小細胞肺癌的化療方案
與SCLC不同,只有為數不多的幾種抗腫瘤藥物對NSCLC有較好的抗瘤活性,即使是最有活性的單藥如IFO(異環磷酰胺)、DDP、MMC和VDS(長春地辛)完全緩解率也很低。20世紀70年代后期,引進DDP的聯合化療方案似乎使情況出現了轉機。DDP與植物堿的聯合(VDS、VLB、VP-16)是一類有效方案,有效率為30%~40%。DDP與VDS方案有效率為40%,有效病例的中位生存期可達22個月。此方案再加用BLM、ADM、CTX或VP-16以期增加有效率或生存期的嘗試未成功。這些方案增加藥物或作某些變動(如大劑量、三藥聯合等)未能使療效更進一步。另一類NSCLC的聯合化療方案以MMC為主,現用MVP方案效果為好,毒性亦較低,病人多能耐受,其中VLB(長春花堿)可用VCR(長春新堿)代替,效果同一般應用。
(1)VAP方案:適用于腺癌。
VP-16 100 mg/m2,靜脈滴注,第2~5天;
ADM 40 mg/m2,靜脈滴注,第1天;
DDP 20~30mg/m2,靜脈滴注,第8~12天;
每4周重復,2~3周為一療程。
(2)CAP方案:適用于鱗癌。
CTX 800~1 200mg/m2,靜注,第1、8天;
ADM 40 mg/m2,靜注,第1天;
MTX 20 mg/m2,靜注,第2、5、9、12天;
PYM 10mg肌內注射,第2、5、9、12天。
每3周為周期,2~3周期為一療程。
(3)DVP-16方案:
DDP 30mg/m2,靜滴,第1~3天;
VP-16 60~100 mg/m2,靜滴,第1~3天。
每3周為一周期。
(4)MVP方案:
MMC 6mg/m2,靜注,第1天;
VDS(VCR) 2mg/m2,靜注,第1、8天;
DDP 30mg/m2,靜滴,第1~3天。
每3周為一周期。
(5)MIP方案
MMC 6mg/m2,靜脈注射,第1天;
IFO 3g/m2,靜脈注射3小時,第1天;
DDP 50mg/m2,靜脈滴注,第1天。
21天為一周期,2~3天為一療程。
(6)PIV方案
IFO 2g/m2,靜脈滴注,第1天;
DDP 100mg/m2,靜脈滴注(水化),第1天;
VDS 3mg/m2,靜脈注射,第1天。
3~5周為一周期,2~3周期為一療程。
(7)TAXOL+DDP方案:
TAXOL 135~170 mg/m2,靜脈滴注,第1天;
DDP 75mg/m2,靜脈滴注,第1天。
21天為一周期,2~3天為一療程。
多數腫瘤學家認為,全身化療能控制已播散在全身的微小轉移,至少能抑制其生長,延遲臨床轉移灶的出現。大量研究表明,大劑量短療程較小劑量長期化療方案的療效較好,目前已全部使用多藥聯合化療,不再使用單藥化療。
常用化療程方案有以下幾種:
方案1:
ADM 40mg/m2,靜注,第1天;
VP-16 60mg/m2,靜滴,第1~3天;
CTX 400mg/m2,靜注,第3天;
DDP 8mg/m2,靜滴,第1~5天。
每4周重復。
方案2:
ADM 20mg/m2,靜注,第1、9天;
CTX 300mg/m2,靜注,第1、8天;
MTX 15mg/m2,靜注,第1、8天;
PCB (丙卡巴肼)100 mg/m2,口服,第1、10天。
每4周重復。
方案3:
ADM 30mg/m2,靜注,第1天;
DDP 75mg/m2,靜滴,第1天;
5-FU 750mg/m2,靜滴,第1天;
MMC 6.5mg/m2,靜注,第1天。
每4周重復。
通過對NSCLC化療的研究總結,證實其化療仍屬于研究性質而尚無標準化可言,仍然缺少NSCLC病人因化療獲益的有力支持依據。隨機實驗比較聯合化療和無治療(指最好的支持治療及最低限度的治療)未證明聯合化療能實質性的改進中位生存期。雖然化療有效者的生存期常長于無效者,但并不能確定生存期延長是治療的必然結果。或許僅僅是治療人群中異質性反映。因而并不主張對所有Ⅳ期病人常規使用化療。當然,也應看到還是有大量不能手術的NSCLC病人從化療得到姑息效果。在臨床上常不乏有病人強烈要求治療而并不顧及目前尚未正式化療能改進生存的現狀。腫瘤專家們一般認為NSCLC病人進行化療應是有選擇性地,對于行動狀態好、腫瘤負荷小、體重變化不大、其他療效有關因素(如無骨轉移)較為有利的病人較為適宜。聯合化療兩處療程后如缺乏療效,不主張再繼續化療。化療有效的病人,在經過4~6個月治療后腫瘤未再有進一步退縮,亦不宜再繼續使用化療。雖然新辦法在不斷出現,如大劑量聯合化療結合自體骨髓解救、免疫組化、導向治療,其效果不定,亦處于研究階段。故中醫藥對NSCLC治療居于重要地位,成為僅次手術或者和手術并列的支柱手段,尤其溫陽益氣法治療NSCLC療效顯著,配合溫陽益氣靜脈用藥效果更加顯著,喻全渝教授對此已有報道。
五、肺癌的放療
(一)非小細胞肺癌的放療
NSCLC包括鱗癌、腺癌、大細胞癌、腺鱗癌等。對其的放療多與手術治療綜合適用。放療還是中晚期NSCLC的主要治療手段。然而,70~80%的病人在放療后1~2年死于遠處轉移或伴有局部腫瘤未控制。因而研究全身治療以抑制業已播散的亞臨床轉移和防止廣泛轉移,已成為熱點。
1.與手術綜合治療的指征
(1)中央型肺癌病灶易侵犯縱隔內器官,常使手術不能切除。
(2)單純放射治療后原發灶殘留或復發的機會很高。
(3)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轉移率很高,手術難以切除。
(4)病變容易侵犯血管,單純手術時術中容易促進轉移。
(5)手術野內亦有腫瘤種植。
2.與手術綜合治療的方法
(1)術前放療:術前放療曾被一度推崇,認為放療能使原發灶腫瘤體積縮小,使腫瘤與周圍組織結構血管和重要器官癌性粘連程度減少,因而能使一些在技術上不能切除的腫瘤變為能切除,提高了手術切除率;其次由于腫瘤在放療后縮小,有可能使手術范圍縮小。如單純手術需要全肺切除,術前放療后有時可改為肺葉切除,擴大了手術適用證。此外,放療后腫瘤血管閉塞、癌性粘連為纖維粘連,從而使術中出血減少,手術難度降低。缺點是定位不易準確,放射野大,往往傷及健肺,損害肺功能,而且放療可以使肺部粘連增加,放射野內胸膜增厚,肺門分離困難,使治療相對地變復雜,療程長,費用高。目前采用的術前放療方法有:
①低劑量短間隔;手術前照射50~20Gy,分1~10次完成,照射后間隔1~7天作手術治療。
②中等劑量中等間隔:適用于治療肺上溝瘤,用前后對空照射30~35Gy,分10~15次照射,間隔4周手術切除。
③高劑量及間隔6周后手術:小野給高劑量達55Gy、5.5周,可大大提高切除率,對不能切除的病例可使5年生存率提高15%,但劑量超過60Gy、5.5~6周,間隔時間超過8周后再行手術,會增加合并癥。上海腫瘤醫院1975年和1984年兩次報道了術前放療的結果,病例數分別為32例和68例,手術切除率分別為93%和81%,3年生存率分別為22%和33%,5年生存率為15%(1984年)。一般認為,術前放療對某些選擇的病人有益,但是對術前放療能否提高療效評價不一。現今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常規作術前放療肯定無益。但是,對一部分經選擇的病人術前放療可能有益。
(2)術后放療:對手術未能清除全部腫瘤組織而未發現遠處轉移者,可行術后放療。此類病人手術時應在腫瘤殘留部位用金屬小環或夾子作標記,并詳細記錄腫瘤情況及解剖標志便于定位。放射野應準確包括腫瘤區,面積不必過大。放療在術后一般情況恢復后即可開始,在沒有肉眼可見的殘留腫瘤情況下,劑量可低于一般根治量,如45~50Gy,5~6周。對術后放療能否提高局部腫瘤的控制率和生存率,目前仍有爭議。總之,術后放療與同期單純手術療效相比,主要提高了淋巴結陽性病人的生存率。目前對術后放療的評價基本趨于統一,即術后放療對病理證實手術切緣陽性、肺門和縱隔淋巴結轉移或腫瘤殘留于胸腔內的病例,能提高生存率。
(3)術中放療:為了提高生存率,探索肺癌的治療方法,近幾年來有的單位開展了術中放療。術中放療的優點是,由于手術和單純放療均有一定限度,如果癌腫侵犯大血管,手術難以根治性切除,處于細胞水平的亞臨床病灶,手術不易奏效,病灶可能有殘留,體外放療高劑量往往引起放射性肺炎,心臟和脊髓重要器官亦不能耐受高劑量。術中放療有利于克服兩者的局限性,即可在直視下直接照射手術后殘余病灶、亞臨床灶,而不發生合并癥。胸部手術均采用側臥位,術中照射會包括肺和器官一部分在內。術中放射劑量,肺和氣管耐受量為30~50Gy,一般認為術中放療30~40Gy相當于分割放療的60~70Gy。根據上述生物效應推算一次劑量宜給15~25Gy。
(4)根治性放療:臨床就診的病人中70%~80%因病灶不適于手術或病人剖胸手術禁忌證而無法接受手術治療。這些病人中只要一般情況尚可(Karnofsk評分≥60分),都可接受放療。根治性放療可給予無遠處轉移、腫瘤局限于胸腔(即病期早于Ⅲ期)且預計放療范圍<150cm2、者,放療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別為30%~50%、10%、5%。大部分病人均在治療后1年內死于局部未控制或遠處轉移。需要指出的是做單純放療的病人都屬于Ⅲa期,如果對病情早的病例作放療,則療效將大大提高。對胸腔內病灶太大,放射野>150cm2、、肺功能嚴重損害或已有轉移的病人可給以姑息放療,旨在抑制腫瘤生長,縮小腫瘤體積,減輕癥狀,延長生存期。
根治性放療的劑量,對局部晚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放療給多少劑量為好,有人報道原發灶劑量40Gy,中位生存期9個月,大于60Gy為12個月。但是影響預后的因素除局部失敗外,尚有遠處轉移的問題,放療劑量的高低僅是局部因素之一。
(二)小細胞肺癌的放療
小細胞肺癌占肺癌的20%~25%。X線多表現為中心型并有肺門淋巴結轉移,臨床治療上對放療、化療敏感,所以被認為是一個獨立性全身性疾病,也是預后較差的一種類型。因此,其分期及治療原則不同于非小細胞肺癌。
由于小細胞肺癌對化療、放療的敏感性與其他類型不同,通常以全身化療為主,由于單純化療的胸腔局部復發率高,生存率較加放療組低,故放療常配合化療應用。近年來隨著研究的進展和新藥的應用,小細胞肺癌的療效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通常采用3~4種化療藥物聯合應用,并加胸部放療,對局限期病例可提高生存率,對廣泛期病例可有較好的姑息作用。因此,目前多數作者主張在小細胞肺癌化療中輔助以胸腔原發灶的放療,以提高胸內腫瘤的局部控制率。
小細胞肺癌的放療技術基本上同非小細胞肺癌,但是在放射范圍和劑量方面有所不同。一般認為,放療范圍包括原發灶及已有的淋巴結轉移灶,并包括較廣泛的鄰近淋巴引流區。近年來有人提倡縮小范圍,僅照射誘導化療前臨床和影像學診斷可發現的腫瘤,而用全身化療來控制縱隔和雙鎖骨上可能存在的亞臨床病灶。小細胞肺癌對放療最敏感,但欲有效地控制腫瘤,總量仍需與其他類型肺癌相同。高劑量胸部放療可以有效地控制原發灶,一般認為對腫瘤劑量為50~55Gy,對亞臨床灶為35~40Gy,每次1.8~2.0Gy,每周5次。
和非小細胞肺癌一樣,大野照射后提倡縮野技術。縮野方法與非小細胞肺癌相同。縮野的目的是盡量減少脊液和肺的受量。當化療和放療間隔使用時,放療置于前后兩個化療療程的休息期內進行。盡管局限期小細胞肺癌治療中放療有提高緩解率和改善生存質量的作用,但對廣泛期病例放療的作用仍有爭論,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廣泛期的小細胞肺癌以化療為主,放療為輔。大量的回顧性總結表明,就完全緩解率、總緩解率、中位生存期和2年無病生存率而言,單純放療和化療相同。這是因為多數病例完全緩解率較低,為20%~25%,大多數病例死亡原因是病變廣泛迅速轉移,加局部放療并不能提高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為6個月,但是放療可緩解癥狀、減輕疼痛、達到姑息作用,如骨轉移引起的疼痛或局部腫瘤壓迫引起的疼痛等都可用放療來緩解癥狀,這要看每一位病人的病情而言。縮野方法設野較小,劑量一般給姑息劑量。
近年來,對小細胞肺癌采用多方法綜合治療,即以化療為主,配合手術、放療等綜合治療措施,使其有效率提高到70.5%~100%。總之,小細胞肺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很重要,其綜合的多方法治療按期別決定多學科的治療方案,應在分子基因水平上參考檢驗,如癌基因、抗癌基因、瘤內神經內分泌顆粒等協助制訂合理治療方案。小細胞肺癌多方法治療一般認為:Ⅰ期手術加化療;Ⅱ期化療加手術加化療或手術加化療;Ⅲa化療加手術或化療加化療或化療和放療加化療,Ⅲb期化療加免疫治療為主。對小細胞肺癌治療態度要積極,一經確診爭取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如失去手術機會,按期別不同采用不同的綜合治療,而化療為小細胞瘤肺癌不可缺少的方法。
六、介入放射學治療
隨著介入放射學技術的發展,選擇性支氣管動脈灌注化學藥物治療中、晚期肺癌是近年來肺癌治療的新途徑。目前臨床上以DDP60mg;MMC60mg為基本藥物,如為肺腺癌則加表阿霉素20~30mg或環磷酰胺60mg,將上述藥物分別用生理鹽水100ml稀釋以5~10mg/分鐘的速度從導管注入,每次間隔4周,治療2~3次后全部或部分緩解率達50%左右。
肺癌另外還有熱療、電化學治療、冷凍治療、激光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等。